纸包饮品盒造银包 钻研盒上符号 设计师:粗用半年延迟堆填命运

撰文: 吴韵菁
出版:更新:
Kimi收集到的日本饮品盒,盒上大多印有“可回收”和回收步骤说明的图案。(吴韵菁摄)

“大家见到阳光柠檬茶盒、鸡汤纸盒造的银包,会特别兴奋,因为有亲切感。”‘收皮’创办人兼设计师Kimi,两年前开始回收纸包饮品盒,设计成各种款色的袋仔。钻研饮品盒时,Kimi发现世界各地的盒上,大多印有循环再造字样,部份更教大家按步骤剪开回收,与香港人对纸包饮品盒不可回收的认知有非常大冲击。Kimi不禁大叫:“好落后呀香港!”

Kimi指着纸包饮品盒上的回收标记叹谓:“但香港竟无任何回收点。”(吴韵菁摄)

于餐厅工作受启发两年前,未有本地绿色团体着手推动纸包饮品盒回收,香港人对饮品盒的认知大多是“不可放进蓝废纸回收箱”,Kimi亦然。当时她跟朋友在油麻地《苏波荣》餐厅合伙煮食,大部份厨余、铝罐甚至胶袋都会回收或重用。垃圾桶内余下最多的便是饮品盒,于是她思考这些纸盒能否再次变成有用的东西。

Kimi第一次于网上征饮品盒,有位妈妈带来两大袋洗净剪开的纸盒,Kimi多谢她之余,亦非常担心这家庭的健康。“这些纸盒我用了两年,这位妈妈说是家中小孩爱喝,我叮嘱她不要让小孩饮太多,始终糖份甚高。”

一路“收皮”至今,Kimi遇到许多好笑事情。“有人误以为我们是回收商,查询回收价。”Kimi 强调千万不要为了捐赠饮品盒而多饮几包,“这做法本末倒置,我们应从源头减废做起。”

Kimi设计出多款银包,她笑言有点担心会为这些产品公司卖广告。(吴韵菁摄)

钻研各地饮品盒符号

因为设计饮品盒,Kimi将盒拆开解构,在四个折角中,发现全球最大的纸包盒制造商Tetra Pak的商标。“这是全球最大的纸包饮品盒生产商,占全球市场比例最多,其余还有EverGreen等公司。”

Kimi兴奋地拿起其中一个饮品盒,指着可循环再造的标志符号。“有些日本的饮品盒更印上步骤,教大家如何将盒剪开、摊平、洗净,然后将纸和胶盖分类回收。”反观香港的纸包饮品,只有少部份在盒上印上回收字样。“阳光、维他奶品牌的盒上,则只有压扁掉到垃圾桶的标志。从前不觉得误导,因为根本不知道可回收。现在了解到纸包饮品也可回收,顿觉这图案误导,令人以为这是无用的垃圾。”Kimi亦了解,即使纸包饮品盒能够循环再造,但香港仍是没有任何回收点。

除了银包,Kimi 还将饮品盒变成不同用途的百宝袋。(吴韵菁摄)

以纸皮代皮革 手工缝制美国、日本、台湾等地都有回收饮品盒,部份国家更立法规定回收再造。“要是香港规定回收纸包饮品盒,那‘收皮’就真的收皮了(完结之意)。”Kimi拍手大笑道,然后一脸认真续说,“其实所有废弃物理应被回收再造才对,根本就没有‘垃圾’这回事。设计饮品盒银包并非我主要收入来源,我只是想做好玩的事。”

对Kimi来说,饮品盒的好玩在于发掘其可能性。例如她发现饮品盒的物料本身有一层胶,只需加热,胶溶掉时便可黏合,无需额外的胶水。她设计的款色有散银包、长型银包、卷烟包、斜孭袋等。Kimi又以缝制皮革的方法,例如钉窿、拉蜡线的技巧,套用在饮品盒上。“饮品盒简直可以代替皮革呀!愈来愈多新闻揭露生产皮革的过程造成严重污染,印度常有处理皮革的工人因此患癌。”

已用上半年的“收皮”穷人包,仍然无穿无烂,而且增添几分沧桑感。(受访者提供)

一个“收皮”银包,Kimi以自己粗用为例,每个约用到三个月至半年,“有人认为我在纸盒上多加了一粒钮,比起原本更不环保。别人怎说我无法控制,我尽力做我认为对的事。当然最后它们都被送到堆填,但至少能物尽其用,延长它的寿命。善用手上资源是每个人应做的事。”或许这些纸盒能够被回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但人人都可以行多几步,善用资源,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