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解藜麦咁贵? Superfood背后小农与羊驼的故事
藜麦,联合国世界粮农(FAO)研究认为是最适合人类的完美营养食物,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可谓Superfood。这是藜麦耳熟能详的故事。藜麦,联合国世界粮农(FAO)将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藜麦价格由2000年头开始上升,及至2013年暴升,同时亦愈来愈多人种植,甚至使用大型机器取代生态友善农耕。于是藜麦价格下降,产量过剩。这是藜麦陌生的故事,不妨听听。
“藜麦好贵!但我唔知点解。”
大部份人对藜麦的印象就是“好有营养”和“贵”,不过少有知悉价格背后的成因。茹素3年的嘉辉对记者说,他茹素初期为补充蛋白质而每天吃藜麦。“我一星期约有五天做健身,初时担心蛋白质不足,在网上搜集资料,发现不少文章和报导都大赞藜麦有营养。我有半年每天都吃100克藜麦,有时会搅拌成浆来吃。但后来因为懒惰,没有再吃,身体没有多大改变。藜麦也确实很贵,但最近似乎便宜了一点,但我不大清楚它的价钱受何影响。”
非素食者对藜麦亦同样相当感兴趣,Jack曾于美国生活十多年,2006年返港,他指当时美国人也以喜欢以藜麦拌沙律,价钱虽贵,却不及在香港买到的贵。“在香港我只在较冷门的餐厅吃过,但没有特地购买,实在太贵了,我见过一包重量750克的藜麦卖150元。”对于藜麦贵价有感,但Jack亦不大清楚成因。“藜麦并非香港人的主粮,因此我未有理会太多。”
藜麦十年间经历价格急升、下跌、产量过剩、遇上旱灾影响收成,是反映小农和环境面对挑战、价格极为波动的标志性农作物。
你种我又种 价格来回人间又折返地狱
“香港公平贸易动力”总监赵善荣指藜麦是价格极为波动,而又能反映小农和环境面对挑战的标志性农作物。他指自2000年,欧美已开始谈论藜麦健康又高营养,于是“公平点”在2008年引入当时仍未算大热的藜麦,亦因此令他们经历了藜麦价格这十年来的波动。“初时有人觉得藜麦好难食,又不知怎去煮。于是我们跟不同人合作,钻研藜麦的煮法再推广。后来价格上升,我们试过来货价比起最初升了50%。”
自2000年开始,欧美国家对藜麦开始关注,到2013年时联合国世界粮农(FAO)将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认为藜麦体现农作物多样性,对未来食物供应及安全十分重要,亦可减少依赖小麦、粟米。
“2013及2014年,全球对藜麦的需求急升。”赵善荣指著图表资料数据解释道。后来愈来愈多人种植藜麦,产量上升,但需求随后又渐趋平稳,导致产量过剩。“曾经有一段时间,藜麦价钱很贵,当地较为基层的人都吃不起。现在却产量过剩,单是波利维亚,06至07年约2万8 千吨,14至15年约9万多吨,但出口量却放缓,藜麦价格大跌,农民收入亦大受影响。上年因为厄尔尼诺影响,玻利维亚一带更遭受旱灾,价格波动和极端天气是两项最艰巨的挑战,农夫同时遇上了。”
藜麦小知识
藜麦(英文名Quinoa)并非谷物,而是与苋菜、菠菜同属苋科的植物。古老的印加民族就已在安第斯山脉种植,是印加文明的三大主食之一,安第斯山脉海拔2500至3800米,温差约38度至零下3度。由于所需土壤和气候独特,现时仍然于南美洲为主要种植地区,如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等地。
原产地 消失的羊驼
作为印加民族主粮的藜麦,为应付全球需求,改变原本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对生态造成重大影响。“香港公平贸易动力”副总监蔡颂恩(Joanne)曾阅读过种植相关文章,亦于年前参与意大利的一场研讨会,透过与公平点合作的意大利伙伴,与原产地农夫见面,约略了解他们种植藜麦的情况。“原本当地人的生计主要为种植藜麦和饲养羊驼(Ilama),即港人熟悉的草泥马。羊驼的粪便可作肥料,但前几年藜麦价格上升,不少人放弃养羊驼,转而种藜麦,而且运用大型拖拉机耕种。原本种植藜麦需要每八年休耕一年,但现时难以做到。”
除了原产地多了农夫种植,亦有外来投资者于当地购入土地,使用经济效益为前提的方法耕种。另外,FAO指现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欧洲如法国、英国、丹麦,以及亚洲如台湾等70个国家也加入种植。但这些地方所种植的藜麦,则未必依传统或生态友善方式耕作。
探访农夫 研究农耕方式
其实不少农作物也与藜麦有相类似的经历,如咖啡豆、可可豆、栗米等,同样令原产地的农夫大受打撃。推动公平贸易的机构会以较有保障的承诺收购价,收购当地小农的作物,收购价部份金额会用来协助小农成立农民合作社,改善当地社会发展及用来关注生态。“我们透过合作伙伴向当地小农入货,因此造访当地农夫的工作由他们负责。但以其他产品为例,我们向摩洛哥小农收购高山玫瑰,亦会定期造访他们,与农夫分享农业知识,例如鼓励他们以有机、轮耕或伴耕方式种植以维持生态,又会与他们商讨如何开发新产品,善用收成。农夫亦会利用这笔钱来投资机器,如烘干机,延长农作物存放时间。”
食物背后的问题影响农夫和生态,作为消费者自然落入“吃还是不吃”的讨论当中。茹素者嘉辉直言觉得自己彷似成为帮凶,“消费者始终有责任,但问题复杂得令人无奈。外国有超市会设置大电视,播放原产地农夫的种植情况,或许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一点资讯。不过藜麦的事也令我从新思考一窝蜂追捧某种食品的饮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