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弥敦道踩单车】香港能像纽约,建市区单车走廊吗?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编按:你试过在弥敦道上骑单车吗?
或许你会觉得很危险,听著四周的引擎发出粗糙的声音,巨大的货车和傲慢的私家车在身旁往来不断,别人“铁包人”,你却“人包铁”。
但原来之于市区单车使用者,最危险的并非汽车,原来是马路设施的潜藏陷阱。例如巴士站的道路上,会油上厚厚的油漆,写上“巴士站”三字,原意是提醒大家此乃巴士站,但因为油漆太厚,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可能使单车使用者失去平衡。
政府近年于新界及新市镇大力发展“单车友善政策”,但市区则以危险、道路繁忙、以免意外发生等理由拒绝发展,难道市区居民没有骑车的需要?

(Getty Image)

事实上,全球越来越多城市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方便城市居民或观光客在城市内短距离移动,并带动节能减碳的意识。香港单车同盟成员陈家良认为,完善的单车友善环境需要其他交通营办商协助,但必须要政府牵头。他指出即使条件与香港相似的纽约,亦大力推动在市区骑车。

纽约:全市单车径长达1,000公里

纽约人口密度是香港的1.7倍,而单车使用人数在2014年已逾21,000人次,为全国最高。当地市政府近年不断改进单车设施及网络,让纽约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单车友善城市。

纽约市政府于2008年在曼克顿划出三款单车线:具保护设施的独立单车径、在马路旁而不设缓冲区的单车线,以及单车与汽车共用的车路,大大提高市民以单车代步的意欲。现时全市的单车径长达1,000公里,单是去年已增设12公里。

而纽约公用单车系统(Citi Bike)自2013年启用以来,市内已有逾1万辆单车可供租用,并有300多个单车站提供租车及还车服务。预计2017年达到12,000辆单车及700个车站。美国的巴士在车尾部分亦会安装单车架,方便市民以单车作接驳工具。

纽约的公用单车系统(Citi Bike)于2013启用,市内设有6,000辆单车及300多个单车车站。( Getty Image)

在市区骑车乃天方夜谭?

香港单车同盟成员曾建议,在港岛东设立一条单车走廊,配合政府的“东区走廊下之行人板道”计划,在油街至海裕街之间的东区走廊桥底兴建一条约2公里长的行人板道。香港单车同盟则建议在行人步道旁加上单车走廊作板道,让单车使用者及行皆可享受优美的海滨环境。

 

外国成功例子比比皆是,类似的还有台湾的“微笑单车”计划、英国的《伦敦单车网络设计手册》,各地大城市均寸金尺土,但香港是否比这些地方难以实践?


学者:政府仅视单车是消闲康乐用品,未从交通角度设计道路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伍美琴教授初步赞成组织的建议,惟要考虑走廊有没有相应的单车设施配合,以及路面情况是否适合单车行驶。

她认为,一条完善的道路(Completed Street)并非由私家车、汽车作主导,而是每个道路使用者都有公平使用权利,“我相信没有一件事是做不到,关键在于去思考如何做好一点。政府的思维仍然停留於单车是消闲康乐用品,没有从交通角度去设计,自然不能满足单车代步的市民。不过,市民大众可集思广益,思考如何从自己社区做起。”

她建议社区可自发商讨可行的方案。例如于周末设计一条临时单车径,民众试用后再逐步更改。她补充,规划单车径并非只是划一条线,当中牵涉到多个问题,如停泊、接驳方法等,需要逐步去改善。

每天下班后身心疲惫,市民往往要塞进挤拥的车厢,或是在巴士内漫长的等待,局促的环境令心情极为烦躁。单车却可以摆脱这种“困局”,享受自由自在的空气。

市区居民无法自由自在以单车代步,到底是马路太危险,易生意外,还是道路设计仅容得下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