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暴力展│木箱喻棺材、场内放Baby's breath:幸存者都想重新呼吸
“喺遭受性暴力𠮶刻,个人有一部分、甚至整个人生都已经死亡。”
逾半世纪以来,反性暴力运动从未停止,然而有研究显示,香港每7名女性便有一人曾遭受性暴力,只有少于十分一人会向外求助。
近日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举办展览,当中有展品以木箱比喻棺材,场内亦贴满街招,上面的塔罗图案和诗句,意思或会尖锐得令人不舒服, “一般人如果有目的地,经过条街大概唔会望街招,但对无家可归、唔知自己去边嘅人,就会想喺街招揾啲机会畀自己。” 其中一位参展艺术家何倩彤如此解释作品理念。对于性暴力受害人,“幸存”过后的故事才最重要。
摄影:余俊亮
近日有女瑜伽教练在酒店房中被杀害,却见网上有部分意见聚焦、指控该女子为性工作者,甚至对其死亡拍手叫好。
来到2022年,仍有不少言论,动辄就为女性冠上“该死”、“低贱”之名。回看MeToo运动,虽然让一些本地女性有勇气公开侵犯者恶行,却同时有不少批评者报以连番质疑、嘲讽,在不同年代里,有无数女性就算在生活中遭受不同形式的性暴力,也碍于种种原因不敢或不能求助。由性暴力危机支援中心风雨兰出版的口述故事集《幸存者言》,记载了当中的9个故事。
“睇过无数虚构、写实嘅作品讲呢啲(事情),但无论睇几多次都唔会适应到。”艺术家何倩彤为了准备是次展览,与另外3位艺术家一样,在事前都把故事集读了一遍。她们一致认为,创作时不应只集中在某一受害人身上,“最深刻嘅系,呢啲事喺唔同年代都有发生,以为年代过咗,大家会成为好啲嘅父母(指有足够敏感度察觉受害人有异样、能撇除传统观念鼓励受害人主动求助等),但事情依旧出错。”
“好多侵犯者都系受害人家人,仲要一齐生活”
何倩彤指,展览中的作品希望能有概括性,而故事集中,其中一个共通情节,是多位受害人都要逃离家中,“好多侵犯者都系受害人嘅家人,有啲经历完件事后,仲要一齐生活、甚至去旅行,只系纯粹因为‘原生家庭’四个字,个情节对我嚟讲都几震惊。”何认为,不少个案往往在离开后才能有更好的经历,因此在塔罗牌画作中,她画了一名小女孩从砸烂的家居墙壁走出,而“街招”和“塔罗”,同样是人在迷惘时寻求方向的方法,“去到揾另一半、自己有小朋友,或者有好关心自己嘅社工、朋友,可能就揾到出口。”
根据“屯门色魔”林国伟旧报导创作
今次并非何倩彤首次涉足性暴力议题。2015年,她曾根据“屯门色魔”林国伟的旧报导创作,“细个第一次喺电视剧见到女仔被人施暴嘅画面,当时成个世界好似裂开咗咁,冇谂过你好唔想一样嘢发生,人哋可以完全唔理……后来睇新闻都好嬲,觉得自己同施暴者系唔会和解。 ”她其中一个作品名为“明天你会为我绑马尾。”相中见到在梳妆台前,有一对陌生的手替一名女子扎头发,而凳上折好的衣服就与林国伟的衣服一样,“记得有FBI讲过,咁多个发型之中,绑马尾嘅女仔系最容易遭到强奸。”
但何坦言,看得愈多相关资料,愈是理解到人的复杂性,“林国伟犯案一年几其实都冇畀人捉到,但后来因为想同其中一个女仔做朋友,约咗佢8月6号去黄埔睇戏,于是当场被捕。”另一个作品就画出了当天的6张电影海报。
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早前开展赛马会 “童理撑” 性暴力受害人社区教育计划,近月举办《待续T.B.C. — 幸存者故事展览》,由四位本地艺术家包括何倩彤、刘晓彤、黄钰萤、谢晓阳,以情感、人性主导的诗词和艺术创作回应反性暴力事件,同时回顾反性暴力的倡议和运动历史。
策展人:性暴力幸存者还有机会被“二次伤害”
策展人黄嘉瀛指, 今次是一个“议题行先”的展览,寻找艺术家时以“信得过”为前提,着重看他们的个人经历会如何转化、处理性暴力事件。她指,性暴力事件幸存者处于散落、需被拼凑的状态,求助本已困难,还有机会受到“二次伤害”;而受害人在事件中情感、身体受伤害,追讨公义时却要很理性,例如用字中要证明自己没有邀请对方进行性行为,“唔可以发癫,发癫就觉得你唔可信。”
“好似要做完美受害人,先可以获得协助”
黄提到,其中一个展品是一封艺术家本人寄给大律师公会的投诉信,事缘艺术家有次遇上露体狂,到上庭作证时用了“打飞机”这字眼,被对方的律师批评是“思想污秽”、又质问受害人为何没有惊到哭泣,“好似要做完美受害人、要有适当performance先可以获得协助。”她又指,展览中一隅放了英文名为“Baby's breath”的满天星植物,“意思系BB嘅头一啖呼吸,每个幸存者其实都想重新呼吸、重新拥抱呢个世界。”
《待续 T.B.C. - 幸存者故事展览》 由即日起至9月3日,于油麻地的480.0性别 x 艺术空间开放,只接受预约参观,有兴趣的人士可浏览网页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