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街坊自己食物自己种 以时分劵换食物 唔益大财团
一小时工作,可换30时分;10时分加10元,可换一斤有机生菜。这不是超市的积分计划,而是天水围街坊间流通的社区货币,用以对抗大财团。天水围素有“南长实北领展”之称,被地产商及领展垄断商场及街市,𩠌价贵过湾仔。赚来血汗钱若要在区内消费,变相助长财团持续发展。
2008年开始,天水围地区组织“天姿作围”引入时分劵计划,让街坊以劳动力换取“时分”,再换食物及各种生活所需。三年前,他们更租下农田,实行自己食物自己生产、自己卖、自己买,支持社区生产之余,亦可逃离大集团魔爪。时分劵计划愈来愈有规模,近日,天秀墟有五档档主加入这个计划,街坊便可以到天秀墟这五个摊档用时分券换取其他货品及服务。
“南长实北领展”的天水围 公众街市会“构成竞争”
“南长实北领展”这六只字近年兴起,用以概括天水围的困局。政府于1982年发展天水围新市镇时,与长实及华润等财团组成的巍城有限公司和天水围发展有限公司订立协议,限制区内其他商舖发展及竞争,为期20年。这公司当年以“对其商业设施构成竞争”为由,反对政府兴建“永久街市”(相信即指公众街市)。
即使政府规划天水围北时,仍没多元发展社区经济。天水围北公屋比例有85%之高,区内所有商舖及街市均设在商场内,商场又由领展控制。近年领展纷纷出售商场,建华集团就将区内街市“豪装”。这些年来,政府仍然未提供食环街市,社区内的经济便由长实及领展垄断,𩠌价也比湾仔贵,不少居民跨区甚至跨境买𩠌,只为多个选择。
劳动力换时分 时分换物
地区组织“天姿作围”于2008年开始扎根于天水围,其组织干事范沛萦解释,如果区内消费,便一定要光顾大财团,又形成恶性循环。这驱使他们思考,如何才能夺回主场,让街坊的劳动力得以换取成果,资本又能回馈社区。于是,他们引入时分劵计划--“基保劵”。时分以时间为单位计算,工作1小时大约可换30时分。现时,计划400多个会员参与,当中分有不同小队:耕作组、导赏组、店员组等,而每天活跃参与时分生产及消费的会员,则有70多个。
天姿作围在天秀墟设有一个档位,售卖街坊耕作得来的蔬果、腌制的酱料、手作制品,以及各种有机食材及生活用品。档内所有货品写有两个价钱:支持价及会员价,前者是非会员的价格。例如一斤有机生菜支持价是20元,会员价便是10时分加10元港币,等于10元加20分钟换到一斤菜。每月也设有一天“基保墟”,可全用时分换物。
想支持社区生产,为何用现金不可?社区货币最大区别在于,货币只可用在指定社区店舖,便能鼓励大家将资本回馈社区生产,而非将钱花在大财团上,有助社区经济持续发展。新经济基金会(Nef)专研究社区货币的科林斯(Josh Ryan-Collins)曾指出,把钱花在本地产业,将产生“local multiplier effect ”,即乘数效应,有助维持社区的本土特色,并促进本土就业。
师奶在区内的弹性劳动时间
天水围街坊秀美是三个小朋友的母亲,平日无暇上班,但可以在小朋友上学后及放学前工作。于是她加入天姿作围,灵活运用这些时间带导赏团、腌制酱料,以换取时分:“平日外面的有机菜都很贵,有了时分劵后,便可多吃有机菜,也算帮补少少生计吧。”天姿作围并不只吸纳到当区街坊,例如50多岁的惠英便住在元朗,但也不时带中、小学生到田野考察:“这个岁数外面很难有人聘用,这里(天姿作围)却接受。”
天姿作围的会员,也并不全为了帮补生计,像平日负责在档当值,已69岁却精灵活泼的惠珍就说,家人常骂自己胖了很多:“但我胖是因为开心!”她说,自己来当值,是因为“好玩”,没坐在家中那么闷:“同其他档倾计,客人嚟又嗲两句。”
现时,天水围时分劵一年的“生产总值”为20万时分,亦即20万个小时的劳动力,天姿作围在天秀墟设档,不少附近档主都被有机蔬果吸引,加入时分劵行列。从今天起,5个售卖海味、精品、文具、手工刺绣的档主,即将接受时分货币,例如剪发本收30元,会员便可以25元加5时分取代。手工刺绣档主阿邱说:“我本身就很喜欢到天姿作围买有机菜,希望可以支持街坊及机构营运,互惠互利。”
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社区使用时分券,而香港的时分券可说是1998年金融危机的产物。当时不少湾仔街坊失业,当区的圣雅各福群会2001年得到乐施会资助,社工、学者、街坊一起成立“社区经济互助计划”,目的是建立“社区资本”,透过物资交换,减少社区依赖市场。街坊以劳动力、技能或物资换取社区货币“时分券”,再用时分券换取所需。此后,同样计划亦在天水围、上水“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