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期刊》发表偷蛋龙胚胎论文 本港首现港产“恐龙女博士”
只要有梦,坚持总有日追上。一名土生土长的26岁女生,自幼对恐龙化石产生兴趣,之后入读港大地球科学系,去过内蒙古戈壁沙漠挖掘恐龙化石,更是首名香港女性于《科学期刊》发表偷蛋龙化石胚胎的研究论文,目前正于英国修读古生物学博士课程,明年毕业后将成为香港首位“恐龙女博士”, 在讲求揾钱至上的香港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她希望用自身经历,寄语所有青年人要有耐性追梦,“做恐龙研究好易失败,发现一个问题未必即刻揾到答案,但坚持唔好放弃,总有一日会成功。”
香港土生土长 初中对化石萌生兴趣
在香港出世的马慧芯(Fion),来自普通家庭,只是父母自幼经常在周末带至郊野公园游玩,爱上大自然,初中起对恐龙化石等古生物学产生兴趣,先由接触本地化石讲场论坛开始,学懂浏览外国化石新闻,甚至自购书籍研究,DSE文凭试过后成功考入香港大学理学院,修读地质学及生态学双主修学士课程,正式开启一条从兴趣走向专业的道路。
Fion指香港地域没有恐龙化石,又缺乏发展,故港大不设古生物学科,但有幸够跟从港大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博士(Dr. Pittman, Michael)一同研究古脊椎动物,2015年暑假由他带领下组团前往内蒙古戈壁沙漠,找寻爬虫及恐龙化石,虽然没有什么成果,但已令她大开眼界,“沙漠揾化石两至三星期,揾唔到好重大发现,掘唔到完整恐龙化石,但𠵱个都系好普遍,有啲古生物学家逗留野外两个月,投放时间心机都未必揾到。”事件启发她不断深入钻研,至2017年她在文嘉棋博士指导下撰写一篇巨盗龙如何利用下腭进食的研究,成功刊登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成为本港首位本土女性代表香港院校在期刊发表恐龙论文,创下本港学术历史新一页。
醉心研究偷蛋龙、兽脚龙进化史
Fion于2017年港大毕业后未有放慢脚步,先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及伯明翰大学修读硕士及博士课程,明年6月毕业后将成为本港首位“恐龙女博士”,至今她亦先后在《当代生物学》等国际期刊发表10篇有关恐龙和翼龙的论文,当中今月先后发表2篇论文,其中一篇在《当代生物学》刊登,由她与3名大学教授先后研究40多只兽脚类恐龙化石,再制作电脑模型进行咬合力模拟估算,结果发现牠们后期进化出的下腭除了变得更厚,亦出现整体形态向上或向下弯曲的现象,咬合能力均比早期同类恐龙更坚固,适合进食较硬的食物,而最新一篇则为昨日(21日)在《科学期刊》(iScience)发表,主要论述在中国南部首次发现处于蛋壳内的完整偷蛋龙胚胎化石,发现胚胎呈蜷缩姿势,极近似鸟类胚胎孵化姿态,印证鸟类的孵化行为可能源于恐龙时代。
由兴趣真正变成专业,Fion特别感谢一直支持她追梦的“非常”父母,“父母只系普通打工仔,亦唔系一啲专业人士,但系佢哋从小灌输要做自己有兴趣嘅事,先会做得好,而唔系教我点去读一科可以揾钱嘅科目。”
虽然香港不像内地或北美洲,有大量古生物遗址可以进行挖掘及探索,但生于斯长于斯,她期望可以在本港从事古生物研究,透过电脑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而根据全球古生物学会,女性会员比例由1980年的18%逐步爬升至2017年的36%,她始终相信女性有独当一面的能耐,“男古生物学家擅长野外考察,体力生理上都比较有优势,但女性喺研究上可能会对一啲细节细心啲。”她寄语所有追梦的年轻人“只要畀耐性,一步一步努力,一定可以贴近梦想,做恐龙研究好易失败,发现一个问题未必即刻揾到答案,但坚持唔好放弃,总有一日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