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生活】面粉袋变身环保面包袋 减少浪费摆脱“胶”质生活
面包店内,店员熟练地把面包装进透明的小胶袋,交到客人手中。人们利用上班前的紧拙时间填饱肚子,不消10分钟,当享用美食后,胶袋亦完成使命,随即被丢进垃圾筒中,结束它的短暂一生。面包是不少上班一族的早餐选择。面包胶袋虽然细小,但消耗量绝对不能看轻,长年累积造成大量浪费。去年,Mimi以废弃面粉袋循环再造成为面包袋,希望从日常入手,减少使用胶袋,为环境作出选择。摄影:潘思颖
“如果你一直身处同一地方,或不会察觉这些转变,会慢慢适应并接受,但对我来说却是很震憾。”Mimi居于加拿大多年,约1年前回流返港,当她看见沙滩上满布不同类型的垃圾,与记忆中的山水有如此强烈落差,感受深刻。“在沙滩上发现很多垃圾,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感到特别难过。”
海洋垃圾问题早已引起国际关注,而塑胶对环境的伤害更是愈趋恶化,严重威胁海洋生态。日前,挪威科学家在一条搁浅的鲸鱼体内找到逾30个胶袋及其他塑胶废物,情况令人痛心。海洋生物误吞塑胶,损害消化系统,除了导致死亡,亦会进入食物链,进一步危害其他生物,甚至最终由人类承受恶果。民间有不少团体发起净滩运动,为保护海洋出一分力,Mimi亦有参与其中。不过,垃圾不断随水流再次漂上岸,似是永无止境,Mimi认为净滩并非长远办法。“即使现在清理干净,不久后又会打回原形,到底要如何解决问题?”
港人年耗约9千万个面包袋
塑胶垃圾问题并非一天炼成。急促的城市生活步伐,因贪一时之便,选择使用胶袋、餐具等即弃用品,市面上亦有不少食品以独立包装出售,过度依赖塑胶制品,已达至滥用程度。Mimi举例,连锁面包店会预先把面包逐个入袋装好,客人购买时又再多用一个胶袋,于是一个面包就用了两个胶袋。不消10分钟,食物享用完毕胶袋亦随即弃掉,日渐累积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
Mimi从面包店店员口中,得知每间分店平均日卖约1,000个面包,若以两间大型连锁店共200多间分店计算,一年已消耗超过9,000万个胶袋,数量惊人。Mimi认为,胶袋透明似是隐形的,放进垃圾箱内便从视线范围内消失,形成一种“看不见”的错觉。“面包袋很小看似毫不起眼,丢弃一个会觉得是小事,但若所有人都习以为常,继续视而不见,垃圾量会变得超乎想象。”
传统面粉袋以棉布制造,昔日物质贫匮,面粉袋因此常被拿来改制成衣服,物尽其用。Mimi有产品设计经验,结合上一辈的智慧,决意把面粉袋循环再造制成面包袋,代替使用胶袋。“面粉袋是制造面包时所产生的废物,透过回收循环制成面包袋,把面粉与面包连系,同时亦希望使用者心理上会较容易接受及使用。”面包袋的内布及颜色布边则采用纺织品标准认证的无染色有机绵,贴心照顾对布料敏感的人士,降低使用疑虑。
从面包店收集回来的面粉袋,Mimi会先以枧水浸泡,逐一把残留的面粉浆擦去,然后放入洗衣机内清洗。“这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花心机及时间的工序。”Mimi具手工艺经验,接下来的剪裁及车缝工序亦相对简单得多,平均每个面包袋约花20分钟便制成。
去年9月,面包袋正式于手作市集亮相。首批40个面包袋,最后卖出了接近9成,为Mimi打下强心针。面包袋分3种呎寸,现时除了于不同市集摆档,同时亦在网上平台发售。“有客人说一直想找这种产品,证明大众已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实中,塑胶无疑已侵占我们的日常,要改变这种便利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塑胶问题对环境的威胁已亮起警号,我们可以继续视而不见吗?是时候从日常习惯开始,取代使用塑胶用品,逐步摆脱“胶”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