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邨导赏‧多图】全港第一个冬菇亭诞生在...
何文田站通车,接通了爱民邨,连居民的生活也一并挖出,例如什么隐世食店、郭富城也光顾的洗衣店。在何文田将有翻天覆改变前,如今爱民邨仍能继续自成一角,安于山上的“原始”生活。爱民邨邨民王慧廉(Winnie)为自己生活的地方带一趟口述历史团,聊聊在这条以1.47亿兴起,被喻为“九龙版华富邨”的生活:英女皇、第一个冬茹亭、飘移、电影场景、屋邨规划......还有鬼古。
摄影:余俊亮
屋邨生活有什么好说?或许每个邨民都不以为然自己成长之地,主辨机构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传讯经理黄凯欣(Hedy)指不一定只有古迹才算文化遗产,记载大众生活面貌的屋邨同样有价值,所以不时举办由赛马会社区资助计划-保育社区文化遗产计划。屋邨生活有什么值得留意?不如听听邨民Winnie点讲。
重新再发现 以前规划真系为居民需要
这是Winnie第二次带口述历史团。Hedy笑言:“她这次放了好多,当初Winnie也是导赏团的参加者。”由参加者到导赏员,Winnie没有什么信心,她不知如何把爱民邨的“好”说出来。
Winne喜欢爱民邨,如普通人一样,没什么特别原因,一句“因为是我由细长大的地方”轻轻带过,直到带团才认真思考归属感从何而来。“以前不明小店为何可生存这么久,现在明白是符合居民需要。原来40年前设计屋邨会想‘居民所需’,生活配套。教会也有,照顾埋居民的精神生活。”Hedy指讲公屋,不是一味讲人情、讲怀旧,社区规划如样重要。
途中,Winnie带着参加者游览空地,空地有什么好游?“以前新年,街市外的空地有个小型花市,商贩可以放年花出来卖,还有不少熟食。我个邻居系爱民干货档里面卖鸡旦仔,新年会特登摆档架,仲唔收我钱 。”回味生活以外,Winne发现邨内的楼宇有不少空置空间,“特登留架,日头系耍太极,下午踢波,居民想点用就点用。”居民肯留在邨内,自然产生归属感。
何文田站通车后,Winnie的生活未有大改变。不过她说,规划不如从前,从居民角度出发。“减了一条巴士线。有些班次30分钟一班,有次试过等58分钟先有,街坊说够飞去台湾。老人家行不到咁远去地铁,地铁设计又差不多,好难认。他们惯左搭巴士,老人家认景物不是认站。”Winnie并不是反对兴建地铁站,只是不希望有了地铁便没巴士, 这位在爱民邨土生土长三十年的邨民说:“你睇落有得拣,其实冇得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