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理家族档案馆 揭红磡百年蜕变:黄埔花园前身是远东最大船坞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讲起红磡,香港人会想起黄埔花园、隐世小店、扫街好去处。唔讲唔知,原来100年前的红磡是重工业地带,有英泥厂、发电厂、船坞。中电掌舵手嘉道理家族在2007年创立私人档案馆“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The Hong Kong Heritage Project),透过地图、纪录、照片等一手历史资料,还原红磡百年变迁。

九龙船坞可说是红磡的前世。今日我们对红磡的印象止于黄埔花园,一代中产花园城市的美好,而综观红磡百年来变厂为家的历史,暗合香港产业发展沿革。(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提供)

这天一行十几人从何文田站出发,途经芜湖街的观音庙、宝石戏院、宝其利街、黄埔花园黄埔号、海逸豪园。电厂、船坞变豪宅,“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因应开馆十周年,与保育团体“活现香港”陈智远合办“厂”出新天:红磡蜕变之旅,告诉你一些保留至今的红磡面貌。

填海后消失的海湾   红“磡”字源自凹入海边的泊船位

根据《新安县志》记载,红磡最早称为赤磡村。“磡”字解作凹入海边的泊船位,以前这里是红磡湾,九龙船坞和中电发电厂曾经设置在此。不过上世纪8、90年代大型住宅区发展,船坞和电厂搬离,红磡湾因填海工程拉直而消失。陈智远说,红磡最初有3条村:红磡村、土瓜湾、鹤园合称“红磡三约”。土瓜湾本名土家湾,土瓜湾之名有两个起源,一是海湾似土瓜(蕃薯),二是过去这里是性病患者的隔离区,土瓜易种,他们便种土瓜自力更生。鹤园则是福建人(鹤佬)聚居地,因而得名,位置在今海逸豪园附近。

昔日红磡人口稀少。直到1868年后外国公司在此建立船坞,重工业兴起,吸引不少男性聚居工作。1897年,整个九龙人口为26,000人,有19,000人是男性。红磡是九龙第二大人口密集区,有6,000人;油麻地最多,有8,000多人居住。

中电工种曾以种族划分  华人任低技术劳工、杂役

每年农历正月廿六,大批善信会前往红磡观音庙“借库”,场面热闹。观音庙正是由三约街坊在1873年所建,1902年村民在庙的左边兴建村公所,右边建书院。红磡曾经在日治时期遭盟军轰炸,死伤200余人,惟独观音庙丝毫未损,人称显灵。但陈智远估计是观音庙后的大环山,令它难被击中。大环山现已不存,铲平后变成今日的家维邨。

村公所现在是一间中医馆,但从门前写有对联,仍可见其功能:“公道自在人心,公事期诸公办;所在无分中外,所行无忝所言”。陈智远特别留意“所在无分中外”一句,说当年红磡明显是华洋杂处。

红磡观音庙以“观音借库”闻名。不过从红磡地区发展史来看,这庙可是早期华人社会具体建立规矩和促进生活质素的功能,辨义学、村公所,正是为了解决纷争、教育大众。(伦星扬摄)
这就是当年中电员工辞职纪录簿,包括其姓名、国籍、相貌,可见上世纪初的大企业,华洋杂处。而不同种族又会专门担任某些岗位,如印度人通常是保安员,监视华人劳工。(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提供)

华洋杂处,皆源于1870年启用的九龙船坞(Kowloon Docks)及1901年创办的中华电力。九龙船坞前身是联合船坞公司产业,1868年落成。不过两年后,联合船坞被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收购,发展到1905年,有4000多名员工工作。除商贸船外,九龙船坞更和港英政府合办军坞(Admiralty Dock),能接收军舰,是当时远东最大船坞。直到上世纪70年代,造船业不景,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合并,并在1978年将九龙船坞就到青衣岛。

中电第一座发电厂位于红磡漆咸道,主要为油麻地供电。陈智远手执一份由档案馆提供,上世纪20年代尾中电“员工辞职纪录”的副本,证明当年中电内的工种以种族划分,保安员通常由印度人担任,华人是低技术劳工、杂役,而白人则是工程师。

宝石戏院在1970年开业,是昔日为劳动大众提供娱乐的街坊戏院。内部装潢仍像七、八十年代,至今仍采用人手划票,一切显得简陋,但胜在票价比新式戏院便宜。(伦星扬摄)

嘉道理奉港英政府之命抗日  遭运到上海软禁

嘉道理家族是香港显赫有名的富豪大族。世居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近代辗转到印度孟买、中国上海发展生意,来到香港落地生根。嘉道理家族在港第一笔大生意,便是从英资新旗昌洋行(Shewan)收购中华电力,以红磡为基地,兴建鹤园发电厂,其特色是高耸的烟囱及喷出的黑烟。直到二战之前,生意仍不断扩张,主要供电给九广铁路及半岛酒店;又于20年代与港督金文泰达成协议,首次供电到新界。

香港保卫战期间,中电掌舵人罗伦士‧嘉道理(Lawrence Kadoorie)曾奉港英政府之命,炸毁鹤园发电厂,阻止日军夺得电力,此举造成九龙大停电。日军攻陷香港后,罗伦士与其他香港上流人士一并运到上海软禁。当天陈智远播放罗伦士亲述的片段提到,罗伦士是战后第一个从上海返港的战俘。

到红磡“扫街”的人应该见过这座小小的福德古庙。它与差馆里的观音庙遥相呼应,牵连同一段历史。日治时期盟军轰炸红磡,死难者的骨灰便是安放在这庙的墙身之中。至今仍不时有人上香、祈福。(伦星扬摄)

罗伦士忆述,返港之路遥远,他试图说服英国空军接载他到香港,协助政府重建。起初英国空军拒绝,后来加上美军帮忙,罗伦士才穿起美军军服,坐在一大堆从伦敦运往香港、用于重建的钞票上,乘物资运输机返回香港。

“电厂只剩下一部涡轮机能运作,幸好空军中有人是电厂工程师,修复好其他设备。等到其他工程师都从集中营回归,发电厂才正式运作,支援香港战后重建。”陈智远称许罗伦士虽非土生土长,但从他急欲赶回香港重建,可以见到上世纪的显赫大族,亦会对香港开始产生身份认同、归属感。

罗伦士嘉道理接掌中电后,积极扩充业务。直到战前,中电供电网已经覆盖九龙及新界大部份地区。图为1940年,鹤园发电厂扩充的开幕典礼所拍。(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提供)
李蔼慈说,07年米高嘉道理清理位于圣佐治大厦的家族办公室,发现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遂成立私人档案馆保存。这是罗伦士嘉道理生前爱用的公事包,伴随他出走四处,如今已成历史。(伦星扬摄)

私人档案馆填补战前历史空白

由现任中电董事馆主席米高嘉道理成立的“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档案馆,位于红磡中电总部3楼。项目推广经理李霭慈介绍,档案馆涵盖嘉道理家族经营中电、慈善事业、嘉道理农场、香港上海大酒店集团、太平地毡各种产业的历史资料,分为商业纪录(如会议纪录)及私人纪录(如家族成员的通信),合计有逾2万份资料。部份藏品包括沦陷时期,一本盟军情报员的翻译手册,外观似打字机的旧式计算机、战前上海大酒店的帐目纪录,以及60年代的红磡地图等。

历史档案经理张有为说,由于馆藏多是纸张类型档案,档案库要长期保持干爽,对空气条件、如何取出及整理皆有一定要求。他又说,自己研习档案管理学出身,未参加项目前,已经从事有关行业。(伦星扬摄)

陈智远认为有关战前的资料,往往要靠口耳相传,准确度难免存疑,而私人企业档案是追溯历史的一手资料。他希望更多企业能效法嘉道理家族,成立档案馆,为保存本地历史出力。

“厂”出新天:红磡蜕变之旅将于2月11、18及3月4日举办公众导赏。如有兴趣,可留意“活现香港”脸书专页

这次的红磡导赏团名为“厂”出新天。红磡百年变迁,就像关于一间工厂如何转变成香港人理想中的家园。(伦星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