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山贝河】天然河流已变明渠 还能如何谈“亲水”?

撰文: 温钊榆
出版:更新:

山贝河发源于屯门以西九迳山东面的山脊,干流水平长度约14.3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9.2平方公里。干流从东北流入黄泥墩灌溉水塘,向北经过杨家村,进入元朗平原,下游流经十八乡村落和元朗新市镇,最后汇入后海湾。60年代元朗随着市镇发展,土地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保障下游居民的安全,渠务署开展了一系列河流防洪工程,双鱼河作为新界其中一条重要淡水水源,昔日奔腾的水流被填平成笔直的长渠。

山贝河下游被修成一条长直渠。站在高楼堆中,很难想像这是新界的一条主要河流。(张浩维摄)
山贝河是香港其中一条最大型的河流,但河溪的生态状况却远比小型的河流逊色。
绿色力量科学及自然护理总监郑睦奇
天然河流底部和两旁的植物和泥土能吸收雨水和阻缓汇集河流,从而减少暴雨时洪水暴发的机会,但混凝土化后就失去了这些功能。(绿色力量提供)

渠道化对水文的影响

“低漥地区水浸本是自然现象,但若有人在下游居住,就要采取人为措施,防止水患。”绿色力量高级保育经理吕德恒说。然而,大自然自有一套自我修复系统,天然河流底部和两旁的植物和泥土能吸收雨水和阻缓汇集河流,从而减少暴雨时洪水暴发的机会。另外,河水连接地下水,可以自然调节河水流量。

他补充,“然而,用混凝土覆盖河道,使河流和地下水的联系被切断。旱季时,地下水无法渗入明渠,河水流量因而减低;暴雨时,突然增加的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导致明渠的河水流量在短时间急升,反而增加下游泛滥的机会。”现在的山贝河明渠,只有抗洪功能,并没有生态可言,水流更是少得如沟渠,而且设计刻板简单,实在难以想像这竟是新界其中一条大型河流。

山贝河上游仍然保持原有的生物多样性,有生态爱好者在此发现红颊獴。(绿色力量提供)
河水养育泥滩里的弹涂鱼和招潮蟹。(绿色力量提供)
不少市民误用雨水渠,污水流入明渠影响河道生态。(绿色力量提供/资料图片)

生物多样性不再

“山贝河是香港其中一条最大型的河流,但河溪的生态状况却远比较小型的河流,例如林村河、东涌河逊色。原因是渠道化工程把山贝河拉直,河底和河岸被完全铺上水泥,严重影响了河道的天然水文、生态和水质,原生的淡水鱼和无脊椎动物难以生存,现在明渠的鱼类只有入侵性物种金山鲗。”绿色力量科学及自然护理总监郑睦奇说。天然河流中的泥土富含各种细菌和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河溪生物也会吃掉落叶和动物尸体等有机杂物,河床和河岸则能过滤和吸附杂质,因此天然的河流拥有自我净化水质的能力。然而渠道化后的山贝河,下游大部分的河底和堤岸都被捞起填上混凝土,河溪原生植被被移除,再加上市民误用雨水渠,不时有污染物经雨水渠被排放到河中,导致原有生物无法再次栖息,生境变得单一。下游原本的河溪生态已经难以寻迹。

由于后海湾水质严重恶劣,政府在出水口设置充气堤坝隔绝污水倒流。(张浩维摄)

充气堤坝隔绝后海湾污水

由于后海湾水质恶劣,政府在元朗新市镇北面渠道装设了充气堤坝,以阻截后海湾的海水倒流,“山贝河是一条感潮河,充气堤坝当然违反了河流的天然去向,把河溪生境割裂了,不少生物的生存空间因此而被剥夺。很多水生动物的生命周期需要来回咸淡水流域,例如鳝,在海中产卵,排卵后就会回到淡水继续生活。”

要恢复天然状态,郑睦奇坦言现阶段尚未有条件,“后海湾海水的大肠杆菌严重超标,气味难闻,即使拆掉堤坝,受污染的海水有可能导致更多生物死亡。”

近年渠务署提出美化元朗明渠,欲修复山贝河,但方向和计划仍然未公开。

郑睦奇表示需视乎实际废水排放量才知道对维港水质的影响。(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修复明渠 还原生态多样性

何谓修复?郑睦奇说“生态学家和环保团体对于修复河道的理解是将已被人工化的河道回复天然面貌和状态,复修已改造的河道,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边植物群落等都是生态修复的一部分。对于山贝河来说,修复的首要任务是拆除充气堤坝,回复河流的直线流动。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后海湾水质污染严重,若污水倒流入元朗市,相信广大市民也难以接受。”要恢复天然状态,郑睦奇坦言现阶段尚未有条件,“后海湾海水的大肠杆菌严重超标,气味难闻,即使拆掉堤坝,受污染的海水有可能导致更多生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