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松炎带领逢周二一齐踩车返工 “单车不只休闲也有生活价值”
每天上班要迫巴士、地铁,未开始工作,心情已经烦燥不堪。踩单车上班又会不会令打工仔好过一点?自10月起,立法会建测规园界议员姚松炎联同Bike The Moment及Rideout HK发起“天光Ride”活动。每个星期二在港岛组成“返工单车队”,希望将单车融入生活。发起人刘启轩(Hughes)说:“很多人视单车是星期六、日的休闲活动,或者体育运动,但忽略了单车在生活上的价值。”
“天光Ride”自10月25日起,逢星期二举行。路线共分为“东行线”(起点为上环)及“西行线”(起点为太古坊),途经金钟、湾仔、炮台山、北角等多个港岛地区。刘启轩解释,当时与Rideout HK的黎永锋为竞选立法会议员的姚松炎博士拍摄宣传片,宣传其单车议题,便萌生“天光Ride”的意念。“怎样可以将单车放入城市生活呢?我们觉得‘返工’是最贴身的事,便从这个方向开始构思。”
保持单车队型 成为马路上的列车
昨天举行了“天光Ride”的东行线活动。早上大约6时45分,天色仍是湛蓝。在上环市政大厦外的空地,早已聚集了十多人。有的吃早餐,有的帮其他参加者调较座椅位置。时针踏正7时,Hughes简单讲解路线后,便喊了一句:“我们记得要保持队型!”语毕带领著十多架单车驶出了文咸东街,朝终点太古坊出发。
路面上交通未算十分繁忙,但仍然有巴士、的士等车辆在跟随其后,单车队排列成一条直线,在马路上十分注目。Hughes说英皇道至炮台山一段是最为危险,因为车多,速度亦快,所以队型非常重要。“关键是队型要保持一条线,好像一条列车般,让其他道路使用者清楚看到我们,这样就会较为安全。”“天光Ride”的参加者当中,有一至两成从没在马路上踩单车,Hughes说他们每次都是一大班人,可以互相照应,能令初次尝试的参加者有安全感。
折叠单车上巴士 遭司机白眼
40岁的Raymond家住红磡,在北角宝马山的国际学校执教。这次是他第一次参加“天光Ride”活动。他特意乘车到上环,跟随大队到北角码头,然后再转乘巴士上班。他说:“平常较多是放工踩单车回家,但因太太的关系得知这个活动,希望可以认识多些同道中人之余,亦让更多人知道单车其实可以成为生活一部分。”
记者随Raymond到北角码头附近的巴士站候车,他随即将单车变身——将手柄折叠到车轮前,然后再将另一个车轮屈起。不消数分钟,单车变成了一件随身行李。单车折叠后占用的空间不多,但Raymond叹部分司机的态度难以改变,他说:“有次我推着单车到巴士站,司机看了我一眼,便立刻开车走;另一次顺利上到车,但司机对我喝道:‘小心个手柄整爆玻璃’。”
面对种种无理的对待,Raymond多次强调是意识的问题。他曾在伦敦留学。两地相比之下,他认为香港人对於单车的意识仍然十分匮乏。他形容,伦敦的马路上会画有一条线供单车行驶。“在伦敦踩单车上下班,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但我向身边朋友提起,他们觉得‘乜原可以咁㗎?’他们没有意识可以踩单车返工。”
马路设置标志 提高单车路权
政府现行的单车政策,多以交通繁忙,人口挤迫为由,不鼓励市民在市区以单车作为交通工具。可是,纵观世界各地人口稠密的地方,如台北、纽约、东京,已陆续发展成为“单车友善”城市。Hughes坦言:“好‘葡萄’(意指妒忌)其他国家。但香港无论硬件、市民及政府对单车的态度,似乎难以短期内改变。”他建议,政府可尝试在马路设置单车标志及方向,提高其单车在马路上使用权。“比利时布鲁塞尔原本也不是‘单车友善’的城市,但他们不断努力争取后,现时马路上设置了单车标志。”立法会建测规园界议员姚松炎表示,政府应以“单车友善”作为城市规划及设计为基础,例如在马路上画上单车线,清楚分隔汽车及单车,保障单车使用者安全。
“天光Ride”活动将持续至4月中旬,Hughes希望最后两次(分别是4月11及18日)可分别有超过100人参加。若达标后,他们计划将活动扩展至九龙及新界区。“希望在同一时间,港九新界都有条‘单车列车’行驶。愈多人加入,就可以向政府反映到市民对单车生活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