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米需下车4次 天水围单车径“经脉尽断”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里约奥运开幕,除了牛下车神李慧诗会不会为香港再夺一个奖之外,今届奥运的单车赛道也是重点:8个小山中,4次经过石春路,石春路后紧接两个小坡,车神要如何迎战我们只能在电视营幕遥遥观之。但是我们踩的香港单车径恐怕难度也和奥运赛道差不多,日后天水围或许可以训练多几个车神?
天水围单车径贯穿南北,约长30公里,理应可以成为“单车新市镇”。可是,区内的单车径如“断橛禾虫”,每段之间被轻铁站、斑马线等其他设施中断,打断骑车者的行车节奏,亦引致人车争路等问题。1980年代,政府发展新市镇,计划于区内兴建单车径及单车公园等设施。既然早有计划,为何最后变得支离破碎?“政府的思维落后,他们仍视单车为消闲工具,所以交通设施会优先处理,单车则较次要。”公共专业联盟政策召集人黎广德说。

天水围不乏行人及单车天桥,但末端位置放有“神主牌”,令骑车者下斜时有产生心理压力。(黄宝莹摄)

500米单车径 下车4次

业余公路单车手陆梓辉今年22岁,两年前迁入天水围天耀邨。他每星期会在天湖路出发,踩出马路到大埔练习。对於单车径的感受,他劈头便说:“在单车径踩单车,比公路踩更危险。”

根据运输署统计,2015年於单车径发生的意外高达1,196宗,比公路的1,000宗为多。陆梓辉认为:“在公路踩车,所有汽车与你的方向是一致。司机与单车使用者之间,亦会用手号去沟通。但在单车径上太多变数,行人会突然从屋苑闸口冲出来;加上路口太多防撞柱,令路面变窄,容易失控。”

陆梓辉在天湖路旁的单车径上车,两轮滚动了大约100米,已看到旁边竖立的路牌,要求单车使用者下车。沿著天湖路行驶,我们发现有四段情况相似的单车径。若然依足路牌指示,陆梓辉则需要在约500米的单车径下车4次。现在所见,该路段有不少街坊骑车经过,但没有一人按指示下车。陆梓辉叹谓:“单车径相隔只有数米,讲真,我不会落车,因为会影响行车的节奏。”

 

单车径之间则会铺设行人路,让上落轻铁的行人优先使用,繁忙时间容易出现人车争路的情况。(黄宝莹摄)

行人使用单车径 骑车者遭反问:“点解唔睇路?”

除了天湖路,天耀路、天瑞路、天城路等多区内多条单车径亦被截断,主要是旁边设有巴士站、轻铁站及斑马线。以天慈邨外的单车径为例,不少居民聚集在单车径之间,等候红绿灯过马路。 骑车者因闪避途人而左右穿插,状甚危险。

此外,区内不少单车径沿轻铁路轨兴建,单车径之间则会铺设行人路,让上落轻铁的行人优先使用。在人流较多的轻铁站,两段单车径之间会涂上黄色油漆,提醒行人要留意单车。可是,当陆梓辉途经人流繁忙的乐湖站时,刚巧有两名途人站在单车径入口“吹水”,加上同时有大量乘客下车经过,走上单车径,出现人车争路的情况。

此时,一辆单车绕过陆梓辉驶向人群,因要避开途人导致车身左摇右摆;陆梓辉则因入口太窄,而选择逆线行车。他没好气地说:“行人不明白为何这里是黄色。他们贪方便走下来,但你不知道他们转左定转右,这样就有机会撞到他。然后就问你:‘点解唔睇路?’。”

 

地上的黄色油漆原意是提醒途人要留意单车,可是却无人理会。(黄宝莹摄)
陆梓辉说单车下斜的冲力太大,隧道的尾段位置点不宜设置行人路。(黄宝莹摄)

斜坡连接行人路  骑车者煞车让路

陆梓辉平时较少使用天水围的单车径,除了因为要闪避途人,沿途亦太多灯位,需要不断下车过马路。“钟意踩单车的人,就是喜欢在街道‘左摄摄、右摄摄’,用到最大的效能,去每一个角落。但这里的单车径沿著轻铁路轨走,好难去到目的地。”

陆梓辉经过天水围中央公园后,便驶落隧道到天恩路。他发现,置富商场对外的隧道,虽分为行人路及单车径,但单车落斜后竟运接到行人路,容易令骑车者收掣不及,撞上途人。此外,在斜坡的尾段,亦设有指示牌要求骑车者下车。“下斜冲力太大,叫骑车者怎可能即时收掣?加上行人路没有装‘鱼眼镜’,假如繁忙时间有较多途人的话,很容易有意外发生。”

除了天恩路隧道之外,天水围共有9条单车隧道及天桥,比元朗及屯门为多,主要集中在天水围北面。元朗(瑞华) 区议员周永勤指,这是规划署因“补镬”而兴建。天水围南的单车径规划失败,单车与行人的交汇点繁多,成为单车意外黑点。规划署因此于天水围北兴建设有单车径及行人路的天桥及隧道,减少单车与轻铁或行人的冲突。

 

(黄宝莹摄)

单车在规划过程中永远放最后   

政府于1984年规划天水围时,已预留西面的河畔位置兴建单车径,并计划兴建单车散步公园。既然有充裕时间规划,何以天水围的设计仍屡受批评?

香港单车同盟成员陈家良指,政府政策只视单车为消闲的工具,往往最后才考虑骑车者的需要。“政府最先关注的是铁路,之后是汽车、行人,最后才是单车。当道路使用者出现任何冲突,最先让路的永远都是单车。”他批评,政府的单车政策守旧,规例“左禁右禁”无助提高安全意识。“那些(骑车者下车)路牌是一个世界级笑话,究竟有谁真的会落车?政府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

 

国际评分  港单车网络仅获D-评级

在香港,骑车者与行人仿佛站在对立面。法例规定,单车使用者不能于行人路上行车,反之亦然。陈家良认为,这与教育不无关系。外国的体育课会加入单车为课程之一。市民自小便学习踩单车以及道路守则,行人亦懂得与单车相处。反观香港,单车安全教育是由道路安全议会、警务署及运输署合办。去年曾举办讲座、派发传单、纪念品及拍摄宣传片等。陈家良批评,香港教育过于被动,应效法外国把单车纳入正规课程。

早前,伦敦建筑师楼 Make Architects 发布的“活力城市:交通系统评分卡”,为全球12 个城市的交通网络评分。香港的单车网络仅获D-评级 。原因是欠缺单车共用计划、单车径数量稀少以及少数市民选择以单车代步。

过去十年,欧洲及亚洲多个国家的单车政策愈趋成熟。台湾现时部分行人路可供单车行驶。只要看到竖立“行人优先”的路牌,骑车者便能与行人共用道路。此外,东京、纽约及伦敦等人口稠密的城市,相继引入自助租借单车服务。居民或旅客可以投币租用单车,并于指定的停泊点交还。今年年初,立法会议员曾向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提出相关建议。政府却以土地及成本问题为由,指暂时无意引入类似设施。陈家良叹谓:“民间单车团体有不少可行建议,外国亦有多个成功例子作参考。现时只差政府的态度与决心。”

香港单车同盟建议于湾仔北及北角海滨设置单车径,规划署因部分路段阔度不达标而放弃计划;去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宣布暂缓超级单车径“屯荃段”,贯穿新界东西的单车网络有机会胎死腹中。多项单车政策晦暗未明,陈家良抛下一句:“做唔到单车城市,只是香港的损失。”

 

 

单车径的路口本应十分宽阔,政府在中心却设置大量“神主牌”。这是保护骑车者,还是制造更多问题? (黄宝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