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成作家、政客重要收入来源 有何原因取代FB和YouTube?
贩文为生,一向难赚大钱,读者习惯看网上免费内容,文人更难维持生计。不过情况近年有变,本港不少作家、学者和政客投身创作平台Patreon,帐户一开,不少忠实读者纷纷付费订阅,当中有创作者每月从中获利数万元。戴耀廷离开港大法律学院后透露:“Patreon现时的收益,可媲美以往我任职大学副教授时的收入,足以让我做回以往的研究。”这是怎样一个平台,令文人享有丰厚收入? Patreon绝非唯一收费平台,它何以能在众多收费平台之中独占鳌头,于香港掀起“课金”热潮?
记者|黄俊霖 编辑|温纪然 摄影|温纪然
Patreon目前以两种收费模式运作:一,分设不同金额的月费计划,读者每月“课金”解锁所有内容;二,把单一帖文设为收费内容。Patreon网页有关税收一栏,未列出香港用户要就收益交税,惟Patreon每月会向他们收取佣金,分别为所得收益的5%、8%或10%,佣金金额愈高,平台亦会提供更多功能,例如:平台的数据分析、优先客户服务等。以香港知名学者及政治人物来说,不少人都选择让读者以月费形式“课金”(意指订阅者付款赞助),当中包括港大法律系前副教授戴耀廷、资深传媒人萧若元、前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等,本地作家王迪诗亦以此方式向读者收费。
去年6月正值反修例运动的开端,当时作家王迪诗认为警方滥用暴力,以枪械对付手无寸铁的市民,于是打算在《信报》专栏“开天窗”抗议,在本来1,200字的专栏里,只刊登“人神共愤”四字。《信报》拒绝刊登,双方谈判不果,王迪诗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毅然终止已撰写11年的专栏《兰开夏道》。当时王迪诗虽得悉有订阅平台Patreon的存在,但仍未打算在其开设帐户。
▼▼▼王迪诗各个平台账户情况▼▼▼
不过,后来发生YouTube“黄标”事件,即创作内容被YouTube列为“争议话题或敏感事件”,创作者无法从影片赚取广告收入,目睹此事的王迪诗虽然并无设立YouTube频道,但认为这形同间接收窄言论自由,令创作者零收入,变相将一些YouTuber“赶尽杀绝”。她当时担心会否有一天惯用平台Facebook亦以其他方式收窄言论空间,“万一被Facebook老板封了号,我还需要一个地方去发声。”因此王迪诗开始考虑开拓不同平台,恰巧当时Patreon兴起,便试着利用Patreon发展。去年12月,她在Patreon上重启专栏“兰开夏道—真港女生活日志”,上载独家文章,至今合共近一千人订阅5及30美元的两种会员的月费计划。
撰文自由度较大 真正达到创作自由
王迪诗亦设有一个Facebook专页,追踪者人数逾25万,她会在专页定期发表短文。在Facebook,她可以接触到不同取态和背景的人,她形容专页为“大海”。但正因用户繁多、背景不一,她在Facebook上发表社运相关文章时,曾惹来人身攻击,甚或诅咒家人,令她非常烦扰。相反,在Patreon上大众需先付费才能收看内容,订阅者的观点较为相近,她表示:“你愿不愿意去订阅一个同你价值观一致的人。”虽然这特点令受众局限于小部分群体,但却间接过滤了那些并无“课金”而攻击她的读者,避免无故的人身攻击。
比起报章专栏,王迪诗认为在Patreon撰写文章时较自由,因为传统报章的专栏有字数限制,不能涵盖太多内容,亦有交稿期限,有时文章内容未必能贴近最新社会状况,更可能被编辑修改、删减标题或内容;而相较之下,在Patreon上发表文章,却能避免字数及稿题的限制,更能畅所欲言。
在Patreon上就不会有这些事,因为是我自己的平台。
学者以此为众筹平台 成功筹集研究资金
不止作家,有学者亦加入了Patreon用家行列。今年7月28日,香港大学法律系前副教授戴耀廷被终止教席,当晚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前副教授陈健民就发短讯予他,建议他开设Patreon帐户。他考虑不久后就决定付诸实行,以月费形式,设定每月订阅金额为10美元至50美元不等,名为“香港法治重生”的帐户,而他表示营运不久后,付费读者人数很快已超出预期,主要订阅者为30至40岁的人士。对戴耀廷而言,Patreon是一个有效的众筹平台,仅仅营运三个月,已成功筹集一笔助他作法治文化的实证研究的资金。该笔资金足以支付委托民意研究所收集一千个电话访问样本的成本,虽然收集规模只达在任教大学时所做研究的约三分之一,但于他而言一千个样本已达到研究目标的要求。
▼▼▼戴耀廷各个平台账户情况▼▼▼
视Patreon读者为研究焦点小组 抛砖引“高质”意见
戴耀廷认为Patreon订阅者以真金白银支持他,相较免费平台如Facebook追踪者,Patreon订阅者是最热心的一群读者。为改善问卷的设计,戴耀廷曾在Patreon上开设投票,预先让订阅者回答研究问卷的问题,以改良题目的字眼;他亦同一时间在Facebook上发相近的帖文;结果发现,从Patreon收集得来的意见可取,有订阅者具实证研究经验,提出修正问卷的建议甚为具体,例如问卷其中一题谈及“现时香港法律能否达致实践公义”,有读者提醒问题并非出自法律条文,而是施法不佳,应将其改为“现时香港法律执行上能否达致实践公义”。戴耀廷视Patreon读者为研究的焦点小组,未来亦会在平台上分享更多工作计划的想法,甚或办工作坊与读者聚会,但表示不会舍弃其他免费平台,认为始终有必要让普罗大众接触法治资讯。
戴耀廷目前主要在Patreon转载其《苹果日报》及《明报》专栏的文章连结,并为文章制作声音及视像版本;虽然现时因视像版本亦有被上传至YouTube,所以Patreon上暂未有独家内容,他在疫情过后会举办仅供Patreon会员参与的聚会。戴耀廷指:
我相信支持我的朋友未必太着重透过Patreon得到甚么,支持(多少金额)最主要看他自己能负担到多少、对我工作计划有多大支持。
文字创作者叹“揾食难” 收费平台助稳定收入
Medium亦是收费平台,读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已付款订阅Medium平台的人,可选择每月缴5美金或每年缴50美金,成为付费会员;另一种则是没有付费订阅的人,只可收看免费文章。若要获取文章的盈利,创作者须参与Medium付费墙计划(Medium Partner Program),把文章放在付费墙内,只有付费会员才可收看,创作者便可获取当中利润。九十后文字创作者洪丽芳批评,Medium回馈创作者的形式错综复杂,又指以往收益只计算读者的赞好数量(拍手数量),收益尚有三、四千元,但去年10月转制,须计算付费读者的阅读时间,令洪丽芳的收益就大减至约二、三百元。
▼▼▼洪丽芳各个平台账户情况▼▼▼
两年前,洪丽芳仍一边在Facebook、Medium上撰写散文,一边做月薪约一万多元的上班族。她前年辞去正职,追寻全职写作的梦想,她会把Payme的付款连结放上Facebook,让读者自由赞助稿费,但由于赞助只是偶尔之事,Medium的每月收益又不足以让她维持生计,她只能不断找与写作有关的兼职,如撰写公司简历帮补生计。这段时期,她难以评估每月收入,高峰可达过万元,最低则只有三、四千,时高时低的收入,令她感到不安。加上她没有为Facebook专页买广告,令接触到她文章的人数愈来愈少,更甚的是Medium收入大减,因此决定找寻其他平台赚取收入。
今年3月,她投身Patreon,开设由7美金到65美金的四个月费计划,并每隔两天上载一篇文章,至今累积约一百多名订阅者,大部分读者均是订阅7美金计划。洪丽芳指各订阅计划金额不同,但可阅读的文章均是一样,惟订阅金额较高的读者可向她建议文章题材,她亦为他们开设了一个WhatsApp群组讨论文章内容,若有读者订阅65美金计划,读者就可向她提供素材,她就会写一篇读者自身故事,但目前暂未试过。洪丽芳表示开设Patreon帐户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赚取稳定收入,现时收入没以往浮动,亦足够她维持日常生活,“完全是为了钱,因我始终是写那些文章。”
洪丽芳形容,以往透过Facebook读者自由赞助有如“愿者上钓”,支持者自行决定赞助金额,难以预测收入;但因Patreon订阅者会每月自动缴交月费,因此她的收入变得较稳定,现时接近一半、甚至三分二的收入均从Patreon取得,
我只是希望将Facebook的赞助转到Patreon,知道那个月我要接多少个工作,或者需不需要找兼职,不稳定因素就少了一样。
学者:免费创作平台仍是主流
根据Patreon官方网站,现时有逾20万创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顾问区家麟认为,大热的网上平台如Facebook、YouTube等均容许读者免费阅读内容,创作者无法从中获取收益,而收费平台如Patreon却让创作者多了一个赚取收入的途径:
很多人要揾食,而创作者经营社交平台,其实也要承担拍摄等成本,所以(放在)Facebook全部都没有钱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行的。
区家麟亦相信,Patreon能有效凝聚与创作者有类近观点,或纯粹想以金钱支持创作者的的订阅者,并组成不同圈子和团体。
不过,区家麟以“公众广场”比喻免费社交平台,及以“上楼”比喻收费平台:“那些人喜欢在广场聊天,平白无故又怎会给钱上楼才可以进去?还要不知道看什么(内容)。”他认为免费平台在未来仍是主流,因为Facebook等免费社交平台“早着先机”,让读者惯于在这些平台获取资讯及与人交流,并形成一个社群,因此惯用免费平台的用户未必会转移阵地到新平台。
【本文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习刊物《大学线》授权转载,原文:Patreon掀起课金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