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师麦震东新作《香港转角》 勾画回归、伞运 回应每个十年
插画师麦震东笔下,描绘过各式各样的街景。有旧区,有消失了的历史⋯⋯而这次,他选取了香港一个个转角:有街角,有迂回的山路;而“转角”,不仅仅是实质的街道风景,亦是历史上的各个转捩点。本月底即将举行的《香港转角》展览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个人画展。对他来说,他想叙述这个城市的故事,而画画是唯一的方式。
插画师麦震东(Don),喜欢一边画画,一边看电影。
原因之一,他笑言因为自己容易分心,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情,反而能消化多余的注意力,更加专注于画画。原因之二,便是电影中的时代感,每画一幅画,他都尽量看那幅画作所描述年代的电影。
“我经常觉得,你既然沉浸在那个时代,你自然能够带出那个感觉出来,而在过程中,你并不知道自己会接收到什么。”他说。
此次6幅作品就是这样得来。6幅画,代表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6个十年,每一幅都是一个转角,一个转角又代表着一个故事,一语双关,从这一个转角,城市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当然,历史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一个转角,一个转捩点。只不过对于画者本人来说,那一件事情,就代表了那一个十年。“每一幅都是我所认知的那一个十年。近年来发生了许多事情,我希望能够身处此刻的香港,用这几幅画去做一个回应。”
所以在Don画笔下,有六七暴动的起点新蒲岗大有街,有英女王访港时到过的爱民邨,亦有呈现雨伞运动及发生“鱼蛋革命”的旺角。
有研究亦有想像
作为全职插画师,83年出生的Don从事绘画工作十多年,个人品牌“麦东记”及作品被无数文青所钟爱。他常忙于应付客户需求,鲜有时间钻研自己的东西。此次“香港转角”展览将是他第一次个人画展,6幅作品,从调查研究到完成作品,平均每幅需要两星期的时间,前前后后忙碌了3个月。
画作先由他用水彩手画,再转入电脑修改,最后通过铜板印刷印制。“铜板有复古和手作的感觉,它出来的效果不会有如今数码那么精致,会失掉些许细节,亦会出现颜色的偏差。但它也带来了立体感,墨水亦不那么均匀,有历史气息,很适合我想说的东西。”
每画一幅,Don都会尽可能地做大量的调查以展现时代剪影,再加入想像。描绘90年代的那张画作,展现的是大约91年前后的九龙城,他选取了贾炳达道和南角道交界的一个转角位,天空有巨型飞机飞过,契合当时旧机场地点;街上有人将行李装入的士车尾箱,小朋友们依依不舍地告别。
飞机亦是一语双关。“90年代一直到我读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有10年,每年都会有同学移民走了。而且我画的是黄昏,有一种90年代去到黄昏的寓意。”
细节亦是可圈可点。画中有鞋舖,他专门去问过鞋舖店主,知道舖头已在这里50多年了,因此才加进来。街角的另一边贴了一张Beyond海报,一位年轻人揹着结他在海报前走过。他亦上网寻找街景图片,再加上自己前几年在这里照过的相片,研究、组合而创作出来。
集体回忆将个人连结
就像看那个年代的电影一般,Don关于每个十年的画作,都力求令观众能够沉浸在那个年代之中,无论经历还是没有经历过。如代表70年代的画作,他的用色活泼明亮,“回看当时的文艺作品,感到当时的人是很积极、满怀希望的。”他说。
又如关于2000年代的作品,他选用03年的沙士事件作为代表。画作一反其它5幅街景的取材,选的是人们戴着口罩在大帽山上行山,背后是刚通车几年的青马大桥,大帽山上迂回的山路与“转角”寓意呼应,整个用色却是阴郁怪异。
像90年代画作选择描绘九龙城,Don坦言自己并不想一味地用重大政治事件来代表每一个十年。“当然每一个年代都可以选择一些游行示威,但我想多一些生活的感觉。人们在那里生活,时代来临了,但人们还要继续生活,”他说,“我有想过是选97年还是选90年代初,最后我还是选择街景,因为那时候一切已成定局,回归只不过是那一刻。反而当时的移民气氛更能代表那个时代,比那一刻回归更紧要。”
通过画笔,这是他想说的故事,关于香港的故事。如同一个神话,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都是由这些共同经历过的故事凝聚起来。
《香港转角》展览时间:29/11 - 15/12/2016地点:湾仔圣佛兰士街 14 号G/F Odd One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