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厂古迹将清拆建豪宅 坪洲婆婆忆述风光岁月、相爱经历
除了纺织、玩具业,你可知道香港曾有火柴业?近年坪洲遍布地盘,冒出一排排低密度住宅,围起的不只是旧日的宁静,更有坪洲岛民的记忆。曾𫰛雇用了差不多全岛居民、获列为三级历史建筑的大中国火柴厂,遗址面积如今不足10平方米,更面临清拆危机,将会兴建最少楼高八层的豪宅,当年为划界而立的石碑也大多失去踪影。当火柴绝迹、发展成风,旧员工仍珍藏着火柴盒招纸,“系我哋以前做嘅嘢嚟。”
工厂规模一时无两 火柴远销至巴西
大中国火柴厂由上海火柴大王刘鸿生于1939年兴建,其时中国局势不稳,刘遂把将资金撤走,本来打算在长洲设厂,惟火柴厂属危险工业而遭反对。适逢坪洲北湾的灰窰厂结业,于是他买下地皮,答应优先聘请坪洲居民,终于创下有近700名员工、18个部门及23个货仓的大型工厂,四周竖立石碑为界,成品远销至东南亚、巴西。
后来更在东南亚设厂、惟日本大量生产打火机,产品销情渐差,工厂终在70年代结业。如今遗迹快将消失,却有不少坪洲居民仍旧记得那段日子,包括自1948年起在工厂装盒,并在此认识了丈夫明哥的刘婆婆。眼下他们已经80多岁,仍然留在坪洲。
15岁来港当童工 “走鬼”奉旨荡千秋
说到制造火柴的过程,当时负责维修机器的明哥便说:“好大工程,好大㗎。”每枝火柴均要颇多工夫,先用机器切开木材、刨细,然后裁成一条条,再拿去浸火药。有时木材未及刨细,怕太阳晒裂,便会浸在水池,有需要时便拿出来晒干。
刘婆婆则负责装盒。1948年,15岁的她跟婶婶从乡下来港,在火柴厂做童工。“1盒(火柴)有45到48枝,12盒一行,10行一盘,一盘(领)毫2(薪水)。”6时上班,6时下班,密密做,一天可以赚3个几,日工则有2.5元日薪,其时一斤米要约4毫5。
那时厂内还有许多童工,一见船埋岸就要“走鬼”,“去厕所、去晒场,有啲千秋架喺到,我地咪当𡃁仔𡃁妹系到玩。”刘婆婆说。
秋冬火柴易燃烧手 曾闻爆炸又遇火灾
每逢干旱的秋冬,火柴厂的员工都要提心吊胆。“北风天,啡一声,(火柴)会烧手,烧到㶶晒。”刘婆婆说。“烧到好惊㗎,好痛㗎嘛,起晒泡。”更可怕的是火灾,在刘婆婆刚入职时,有个调教火药的人被炸了一只手。一次工作期间,工厂更突然烧起来,“火烛船喷水,我地就去抽水、驳水,救完火对脚硬晒軚郁唔到。”刘婆婆说。
生活虽苦,却总带欢笑。“天时热,冇冷气冇野㗎,屋同屋之间有条桥,我地就喺到玩,有时瞓下觉摊下,畀𠮶啲管工拍姜咁拍,唔走都唔得。”刘婆婆笑着说。
火柴厂供读书 遇上另一半
除了玩乐,他们还可以上学。当时厂内有不少童工,火柴工会和老板商量让他们读书,帮他们付每人每月3元学费。就是在课室里,刘婆婆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明哥。“识得咪有感情啰,哈哈哈。”明哥笑着说。那时明哥父母耕田,他下班就要去帮忙下田,没空拿书,刘婆婆说:“咪拎埋佢啲书返我屋企,返学就带埋。”有时明哥买了面包,又分她一半。“个个话阿银姐,你睇明叔几好,一个面包两份食,根本系冇(钱)吖嘛。”她没好气地说。
然而二人却鲜少拍拖,一来是有时要追船期赶工,没假放,二来是刘婆婆和一班女工亲密得放假也要在一起。那时刘婆婆与婶婶和几个女生夹租,住的地方就是现为三级历史建筑的永安街石屋,大家还共用衣鞋。 “𠮶阵又真系有啲咁嘅感情㖞。”到了放假,要不一起出港岛电发、买东西,要不就留在坪洲,去手指山、摘野菜、扒蚬。
与工友姊妹共用衣鞋 “𠮶阵又真系有啲咁既感情㖞”
当年全岛有800多人,却没有街灯,只有一个发电机由每晚6时开到12时。每逢出粮,都会有长洲人来摆卖,“个个点盏煤气灯,长洲嚟,卖布、车衣,好墟冚。那天就正式(可以)行街了,平时冇布卖冇野睇㗎嘛,个个就返屋企,训觉。”刘婆婆说。
但此情境在数年后便消失,1952年11月火柴厂停工,给每人40元遣散费。翌年1月火柴厂复工,重聘211名员工,刘婆婆被叫回去工作,明哥却“榜上无名”。他于是先后做过搪瓷、纱厂、电影道具员等,最后因太辛苦而回坪洲种田。1970年代火柴厂结业,刘婆婆便帮他担菜去出岛卖。在火柴厂结业前,她的大儿子也曾踏足过工场——帮妈妈送饭,现在更把母亲的火柴厂旧物都拿去珍藏。
厂外建豪宅挡住海风、到处地盘 前员工感无奈
今天刘婆婆已80多岁,十多年前退休,跑去学游水、踩单车,平日更会去火柴厂遗址,“睇下我地以前啲野,转弯就知道,好大北风。”刘婆婆说。但今年火柴厂对面建起一排豪宅,已将海风挡住。面对岛上的不断冒起的楼宇,她说:“我就唔钟意,踩单车一路去𠮶头都唔知几开心,而家呢到起𠮶到起。”除了建屋,另一古迹灰窑厂外亦成为沙仓,石屋上挂上地产代理广告。宁静的岛上,悄然起了暗涌。
许多人的童年、友情、爱情,就和刘婆婆一样在火柴厂和岛上发生。艰苦的日子过去,刻记着上一代人努力和记忆的遗迹,却因发展而被清拆,连小岛的宁静也将被划破。“而家佢地(除大儿子外儿孙)都唔知(我做过火柴),净系知道我卖菜。”刘婆婆说。古迹办的工作纲领写着,文物“赋予我们文化上的延续和归属感”,但在政府只评级不保育的政策下,要延续文化,或者就只能靠上一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