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难.上】长洲没有殡仪馆 居民:希望在岛上办后事
在长洲,40多年来,先人的灵柩先送到寮屋“海滨亭”吊唁,隔天运往山上的长洲坟场。随人口渐增,海滨亭附近居民投诉噪音及污染问题。然而,搬迁海滨亭的选址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落叶如何归根?
长洲独有寮屋殡仪馆 逾40年历史
甫下船,一张张笑脸与海水的微咸带来度假的错觉,岛民的生活日常仿佛只是为游客带来异地情怀的点缀。然而,其实死亡的哀愁距离游人的欢乐不过数步之遥。沿著海傍街一直走,有一间单层铁皮寮屋,红色墙壁上有直书“海滨亭”大字,屋前尚设一座比成年男子略高的铜红色化宝炉。
海滨亭的出现并非无缘无故。约在50年代,政府于金银湾兴建崇礼堂,供长洲居民办理殡葬事宜。及后由于政府发展该处土地,长洲居民便以海滨亭作为替代的殡仪场所。自70年代起,每逢亲人离世,长洲居民都会把棺木运至此地,进行吊唁仪式,隔天再移送至长洲坟场或火葬场。每有丧事,海滨亭门前空地架设竹棚,并摆放花牌,先人灵柩则置于屋内,亲友则到场吊祭及进行殡葬仪式。何太今年70多岁,父母死后都在海滨亭举殡。她说,由于海滨亭属半露天空间,“大雨大风的时候会湿掉,如果有冷气,便会比较方便。”
殡丧期间 旅客拍照、笑饮啤酒
当区区议员邝官稳是土生土长的长洲人,从小目睹海滨亭的殡丧场面,早已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然而当他坐在堂内,却另有一番深刻感受。“有很多人走来走去,有些旅客很好奇地拍照,但很难怪他们,因为香港其他地方不会看得到。但没有人会喜欢做白事的时候,有人在拍照。”邝官稳淡淡地说:“那里始终是街边,难免有一些笑声。我在做白事,但同时有人在开开心心地打边炉、饮啤酒……我觉得不太舒服。”
现时,全港有7间殡仪馆,分别位于钻石山、红磡、沙田、大角咀及鲗鱼涌。在新界乡村地方及离岛,一年可能有几晚进行路祭;但长洲的人口较多,每月约有10人去世,因此居民一年约有100多日使用海滨亭。邝官稳道:“(街坊)一年有100多晚听著这些音乐。要关上门窗,因为烧衣的烟灰会到处飞,衣服不可以晾出去……其实对居民有很大影响。”
曾计划迁移 选址“影响楼价” 难达成共识
在1992年及2006年,规划署及离岛民政事务处署曾计划迁移海滨亭,惟居民未能就选址达成共识。长洲乡事委员会主席翁志明忆述,当时曾划选一些远离民居的地方,例如网球场附近、面海的地方等,但在会议上被居民“闹到死”,甚至有人直言会影响楼价。翁志明无奈道:“又要垃圾桶,但不要在自己门口……难道整个长洲都不要垃圾桶吗?不可能的事嘛。”
“兴建殡仪馆是一个需要。进行殡葬仪式始终希望严肃庄重,起码要在一个室内地方。这是对死者的尊重,家属也不必担心打风落雨。”邝官稳认为居民不希望殡仪馆建于居所附近是合理的,但他亦觉得事隔10年,居民对殡仪设施有更大的迫切性,若果政府今时今日重新展开咨询,相信居民的想法会有所转变。
海滨亭目前停用 居民额外花钱搭棚
长洲乡事委员会于海滨亭外放置易拉架,宣告因“本岛一名姓郭人仕屡屡提出司法覆核”及抹黑该会“官商乡黑”,短期内停止借用海滨亭。记者在10月28日(星期五)所见,有工人在海滨亭外空地搭棚。根据现场讣闻公告,村内有2人不幸离世,不论逝者是否信仰西方宗教,甚或在岛外医院离世,家属亦会选择于周末在海滨亭外吊唁。居民罗先生认为海滨亭应重新开放:“风土人情就是如此。”他指现时在亭外额外搭棚,不止令死者家属额外负担7000至8000元的建筑费用,更需要承受被控以“非法处理尸体”的风险。
海滨亭,甚或长洲殡仪馆的未来仍未有定案,对于身后事,长洲人各有想法。有的街坊希望落叶归根,有的说任由子女决定,也有人觉得身不由己:“当然想留在长洲,但是没有选择,政府说不兴建(殡仪馆)就没有了。”,还有人担心无力负担:“从长洲医院运出港岛,再运回长洲,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我希望在长洲办后事,始终在长洲出生啊。我妈妈那一辈一定要土葬,我呢……火葬土葬都可以,但不要随便撒在大海或花园,实在一点。”何太坐在家门前淡淡笑著说,又继续专注剥著眼前的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