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树人发起写信给榕树:看似微不足道 冀在心中播种
楼下公园的细叶榕、巴士站旁的石墙树,以及大学时代坐在树荫下放空的情景,树木每天就与我们擦身而过。人与树木的关系很多时是纯粹出于对树木的一份回忆,是源自生活上的枝微末节。对于人与树之间的感情,袁明珊(Connie)说:“可能称不上是一些深刻的感情,但绝对是令生活更美好的一些小事情。”摄影:曾梓洋、陈嘉元、黄宝莹
收集人树之间的故事
Connie是Facebook专页“Dear tree亲爱的树”发起人,偶然下得悉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府为每棵树设立电邮信箱,市民如发现树木患病可以电邮汇报,政府便会派人检查,结果大部分收到的都不是投诉或报告,而是一封封写给树木的情书。
“谢谢你陪伴我每个上班的日子”、“听说你患病了,我很担心”,这些从心而发对树木的情感,启发了这位80后女生鼓励香港人也把心意传达给身边的树木。
“当初以为不会有太多香港人写信及留意身边树木,但既然不须成本便即管一试,没料到真的陆续收到来信。”自去年5月成立至今,已累积收到约70封来信,当中更有亲笔书写的信。
因为榕树于香港十分普遍,写信给榕树的人自然也占不少。曾有一位母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上环城隍街的石墙树。“她从小就在中西区长大,城隍街是她上学时必经之路,如今她已是两个小朋友的母亲,而石墙树依然一如以往,树下有两张凳让人坐下歇息。”
除表达对树木的情感,现实中,城市人与树的冲突不断,所以来信也不乏表达救树之急切。最近就有深水埗晨运客与街坊来信,担心主教山上的两棵大树会被砍掉,因水务署指大树根部可能会影响已荒废的配水库结构,不过现阶段暂时仍未有任何定案。
一笔一笔画下心中的树木
有些来信会附上树木照片,有时Connie会根据信中提到的位置,亲身到现场,用画笔把眼前景象记下。“到不同地区画画,发现香港原来也有不少美丽树木,很希望有更多人留意身边环境,还有关注城市规划及发展。”Connie自小喜欢画画,现在最常画的是树木与地图。“其实小时候很怕画树,因为觉得很难画,到现在也不知道要如何画。”
虽然如此,但Connie笔下的每种树木均以不同方式呈现,不难看出她对树木的观察入微。“树看上去似是一堆绿色,但其实每种树的树干与树叶也有不同颜色、深浅、反光度,粗糙或光滑,树叶亦有大叶、细叶、圆形、尖形之分,画着画着便会觉得有趣。”纵横交叠的树枝、广阔的树冠、茂盛翠绿的树叶及随风飘扬的气根,榕树独特鲜明的外形会很难画吧?“可以说是难,也可说是很易画。”Connie想了想,“难画是因为树干像扭麻花,易画是层次分明,而且树干很阔,中间有不少细致位可画。”
透过Dear Tree,Connie收集了不少人与树之间的故事,说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卜公花园内的一棵细叶榕。粗壮的树干向横生长,气根落地木质化后撑起树干,形态十分特别,Connie形容它“似一条好多脚的毛毛虫”。后来从“树博士”詹志勇博士得知,原来大树当年被台风吹塌,但没有即时被砍或移走,至令它可以慢慢在原地得以复原,展示出榕树的无穷生命力,犹如火凤凰重生。
Connie曾从事旧建筑保育,因工作而发掘了香港很多美丽地方,“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因为很多事也消失得很快。”Connie认为,Dear Tree是从一个生活化的角度,纯粹是出于人对树木的情感,当中不含专业知识,或不能评论人树冲突中的是非对错,但至少可提高大众对树木的关心。“成立Dear Tree是希望人多点留意身边树木,来信亦令自己多认识一棵树。虽然表面上看似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但可能已plant seed in my heart。”很多事似是微细,但集合很多的小事情或足以带来改变,至少可以感染身边的人。
“可以令一个人开心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借着树木带给我们生活上的点滴,日渐累积,于我们的心中悄悄地萌芽。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