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亦师亦友 350呎斗室私补老师: 补习是分享生命

撰文: 李慧筠 梁雪怡
出版:更新:

今期香港01《本土》周报封面故事是“补习起义!让孩子回归‘人的世界’”。补习已成为中小学生的集体回忆,这潮流已然覆水难收。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想想,这些提供营养补充剂的地方,能不只做一支短期有效的肥仔针吗?有受访者说:“我们是农夫,学生是薯仔。”竟还有补习老师不当教育是条赛道,而是一块农田,在灰干结实的土壤上翻土、浇水、施肥。说到底所谓的“起义”,也不过是回归教育的起点。
摄影︰黄永俊
影像协作:曾梓洋

他们不时提及社会议题,如本地房屋问题,林态度开放:“这里什么立场的人都有,没分对错,我希望同学宏观一点。”

最初找林小龙,只因他撰写的《我的豪华㓥房生活》讲述了蜗局的生活,以及他如何在48呎的“天下”和学生、1300本藏书度过了两年补习日子。

补习:讲电影、讲时事 以生活教中文

“㓥房”、“私补”和“中大硕士生”都是吸睛词。林小龙在2013年被众多媒体访问后,已搬离那小小㓥房,在村屋继续生活。48呎的斗室换成350呎的村屋,林小龙仍然没穿上光鲜西装,不用投影器,背后只有一张“勤”字书法,以及一本以几年炮制的笔记本补习,靠一个“林小龙私人补习”Facebook专页宣传。

村屋离地铁站有点远,住北角的学生也不怕辛苦,远道而来。

学生从㓥房随他到村屋,学习气氛仍旧轻松不失认真,桌上两包薯条成为学生“攻击”小龙的要点:“两星期后可能会见返包薯条!”学生们觉得小龙人如何?“他一开口就讲道理”、“他好欺负,是水鱼”、“小龙是损友”。小龙无奈地看着学生们七嘴八舌。“㓥房那时,林小龙位都无得坐,坐入厕所。”躲在楼梯抄写的骆同学牙尖嘴利,他正读中三,跟小龙补了3年,成绩名列前茅,上课就是为跟他借大学参考书和笔记学习语言学。

乍看起来,小龙在学生面前地位堪虞,他打趣道:“你(记者)离开后情况只会愈演愈烈。”但心里明白,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其实是种有机的师生关系——小龙开口教书时,大家就会安静下来,适时发问。同学终于老实赞赞老师:“他不马虎,真会每篇文言文对译,外面补习社有些教材抄袭百度百科。他有时讲东讲西,讲电影、时事,结合生活教中文。”

小龙的家像是学生的家,他们会自备食物,有时则拿小龙家的饮品。
小龙相信私补跟日校老师一样,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曾加入大型补习社 难建立师生关系

传统学校的大班教学、职员层级,都限制了老师的教学选择,小龙坦言,私补老师调整教学内容的自主性会比较高,因为私补老师是当科主任,也可以跟家长沟通,解释自己的教学计划。

而在私补老师的生活当中,即时通讯是学习平台,24小时都可以分享相关中文的教材、如《三国演义》的影片、同学的文章,学生也可以随时发问。

“我会利用其他时间不停增进知识:看教授论文、参加国际研讨会。你进步,同学也会进步。在校老师忙于教学与行政,未必有调整空间。”但学校优势是教学目标较清晰,他说私人补习则要小心掌握每一堂如何分配。“私补只是地点形式不同,教学理念都是把最好的教给同学。”

小龙自己进修,同学也主动自学,在书架抽出小龙的大学参考书。

林小龙曾经加入大型补习社工作,不过有些老板拆帐太劲,又出尔反尔,补习社也忌讳老师索取同学电话,怕撬生意。他惟有自立门户,这时既要读大学、赶功课,又搬入㓥房,在艰难的时刻,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逐渐浮现。

㓥房日子 八号风球操卷和家长汤水

开初搬入㓥房,初中学生跑到唐楼帮他,把1300本藏书搬上5层唐楼楼梯;搬出㓥房那天,学生又来帮他。感动的画面,说起来就停不了,林小龙微微点头,一边细数:㓥房逼窄,厕所门板加张纸、透点光当投影机用;高大学生不能伸直双脚,大家笑成一堆;在㓥房不能点火,他跟同学办生日会,用手机照亮蛋糕。

曾经有个试前才找他补习的学生,一直不敢在口试时说话,同学和小龙日夜迫他练习。考口试当天他到小龙家中,说好惊好紧张,还未吃饭。小龙妈妈给他煮面,小龙虽不鼓励考前读书,也叫他掀掀《论语》好让他安心。不知是否运气使然,口试出《论语》题目,学生刚好遇上比他话更少的考生,考到合格成绩。

最难忘是两年前一个八号风球的晚上,几个学生操卷到午夜,屋外水浸无法离开。肚子饿了,同学自告奋勇外出买Pizza,虽然全身湿透,结果也成功抵垒。“那堂是上《史记》,我记得。”他似乎在重构当日的画面,嘴角失笑:“这都是我人生无法磨灭的回忆。”

对家长,他也心存感激,莫太托女儿带来自家制早餐、汤水,有家长介绍学生给他补习,又问他财政状况是否拮据,想帮他渡过难关。他说补习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不是买卖,或者更像半个家人。“生命中,每个人相遇时间有限,倘若是注定有接触,就不要放弃,师、生、家长也是。”

现在搬离㓥房,那些日子仍教他清醒,他偶尔走到客厅睡在椅子上,回忆沙发床的硬度、一睁开眼就是书柜的情境。他怕意志变薄弱,时不时提醒学生读书要刻苦,在苦闷中找寻乐趣,怕同学着重漂亮环境时忘却重要的事--他教记者想起“悬梁刺股”。

老师、学生身分楚河汉界 “这教育很失败”

《汉书》有云:“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林小龙大抵以同样的心态、每分每秒寻找学习机会:“学生本来有很多学习难题,也给我大量问题让我解答,这一刻同学便是我的老师。”

“汤同学暑假教我弹琴,小潼同学教我读英文。”他变回学子心境惊叹道:学生讲英文一口外国口音,好劲!他常被学生纠正发音:“我会努力改,因为见你改,同学也会有动力改。倘若一个老师明言他是老师,对方是学生,只叫同学动手,自己不作示范,这教育就很失败。”

林小龙教学生中文,有时又跟学生学英文,他认为师生本应互相学习。

“人活在群体,补习也是一个群体。群体里面的人应该互相分享,我也吸收到学生生命中重要的事。”学生给他讲旅行经历,倒过来林小龙教李白《月下独酌》,以自己失恋跑上天台BBQ的经验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生命的轨迹碰巧相交,如此微妙。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