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要有光”翻新荒废纱厂 基层以收入两成租住300呎单位
从深井新村走往山边,翻过一段斜路,就来到屹立大半世纪的“九龙纱厂眷属宿舍”。深井以前是工业村,有啤酒厂、化工厂、嘉顿面包和九龙纱厂。80年代,建于大街的纱厂建成住宅,隐于山脚的员工宿舍避过发展,成为沧海遗珠。
早于2014年前,荒废已久的宿舍被社会企业“要有光”看中,申请活化后翻新成45个单位的“深井光屋”,分批租予基层家庭,租约3年。
阳台走廊作交流空间 工艺室供街坊学习车衣
靠山的光屋楼高五层,43个单位面积300呎,2个从前给工头住的单位为400呎,单位四四正正,屋外有几十呎的露台,远眺深井大街。宿舍从前面朝大海,现在被高楼阻挡,视野止于前身同为工厂的“碧堤半岛”和“丽都花园”。
深井光屋设计人性化,“要有光”翻新之时,保留60年代的半露天走廊和公共阳台,让街坊在开扬的空间停低吹水。地下则预留两个单位,作为工艺室和聚会房。工艺室有一柜布料和衣车,街坊可以手造布袋衣服,帮补家计。原先为示范单位的300呎空间,全数入伙后将用作聚会空间。“要有光”亦会引入学童课余支援,让社区发挥托儿作用。
“要有光”行政总裁余伟业希望街坊能善用空间,多点聚脚,分享食物,更笑言“认识隔离邻舍,煮餐饭都平几蚊”。
社工推荐入住光屋 邻居相识社区和阶
家庭若要入住光屋,需要得到社工推荐。杨氏一家入伙个多月,杨先生任职司机,月入万多却要养起一家四口,为了照顾手抱婴儿和七岁女儿,未有余钱负担市区套房,前几年一直与父母同住300呎单位。现时光屋租金低于市价,占工资两成多。
杨太面露笑容说:“以前环境挤迫,现在终于放得下两张床。我闲时跟街坊学煮饭,女儿跟邻居玩耍,不像以前躲在家里。邻居互相认识,让我安心得多。”然而深井只有一个临时市场,杨太指买菜不方便,唯有到女儿学校附近的青衣街市。虽然深井不便,但杨家认为有自己家庭的居住空间,最为重要。
面对街坊跨区上班上学的问题,余伟业表示,“要有光”每次推出单位,都会先告之附近区域的社福机构,让社工推荐有意入住的个案。他解释原意是为了尽量让住在附近的基层家庭申请,避免他们搬离从前的生活网络太远。
不设排队制度 只处理最迫切个案
“要有光”不设排队制度,为了避免轮候人数过多,每次分批推出单位之前,都会请社福机构推荐最迫切个案。经几轮评估,机构会选出承诺愿意尽力改善生活的基层家庭,每30户申请有约10户能够入住。
“要有光”没有指定租金,余伟业指出,市价不是他们的考虑因素,港岛的单位不一定比新界贵。评估过程中,机构会计算每个家庭的可负担金额,度身订造出每户不一的租金。家庭入住后,光房经理会跟进住户生活,逐一介绍附近邻居、建议人生规划方向,希望家庭在租约完满后,有个新开始。
30万名业主有多于2层物业 腾出单位帮助基层
“要有光”推动社会地产,在私人租务市场与公营房屋之间的空隙,创出由社企提供的可负担房屋。从2013年推出首个单位开始,管理单位面积已由500呎扩展到5万呎,受惠家庭从3个累积至130多个,一户几伙的光房变为一户一伙的光屋。
三年前,余伟业无意在社工口中得知“九龙纱厂眷属宿舍”,到场观察后找来规划、测量、建筑、管理公司等合作伙伴,由“周大福慈善基金”捐助2200万翻新费用,重新请电力和宽频公司拉过电缆与接收器。每当落成数个单位,就着手处理个案,让街坊在申请后一个月即能入住,“要有光”终在一年内完成活化项目,居民于今年9月陆续入伙。
余伟业解释,香港有30万业主持有多于两层物业,部分业主身处海外,不愿处理复杂租务,便会把物业给予“要有光”管理,很多来自社福界的业主希望帮助基层,亦会热心参与。余伟业表示会继续寻觅可行的政府闲置地皮,活化并租予有需要家庭。他兴奋地说:“我们证明了社会地产是可行的,光屋行出了第一步,希望能够带来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