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修蓝屋】香港首项留屋留人保育 一次漫长的街坊成长课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衙前围村被清拆,同德大押被重建,古迹保育寸步难行。万事起头难,蓝屋建筑群作为本港首个“留屋留人”的保育项目,经历6年的工程,第一阶段的橙屋和黄屋复修快大功告成,蓝屋复修即将展开。回溯十年蓝屋保育运动,组织者“社区文化关注”创会成员陈允中说:“历史保育要保育建筑物,同样要保育人。”从政府主导到街坊自主,蓝屋如何实践“自己社区自己救”?

蓝屋建筑群是首个采用“留屋留人”的保育方案。(江智骞摄)
“社区文化关注”创会成员陈允中指蓝屋的街坊与历史同样重要,所以有“留屋留人”的计划。(江智骞摄)

推土机摧毁的不只是一座旧建筑,而是建立多年的社区网络。湾仔石水渠街蓝屋筑建群,包括︰蓝屋、橙屋和黄屋的三栋。2006年市建局计划将建筑群 打造成医馆及茶馆 ,居民将被迫迁走。眼见屹立湾仔近80年的蓝屋“被规划”,不想被官方主导发展,陈允中与圣雅各福群会社工、专家、学者等不同社区的持份者去组织街坊探讨方案,力争“留屋留人”。相隔十年,第一阶段的工程将快完成,建筑群中,橙和黄屋即将完成复修。陈允中说:“蓝屋是一个成功例子,去鼓励在其他社区面对同样问题。”

“成功争取” 由组织街坊做起

高官不知道民间力量的威力,他们大多是被迫接受,从来没有一个(高官)会与你商讨而接纳你的方案。
陈允中
陈允中指在蓝屋保育方案的过程中,每项计划均需要得到街坊同意,否则不会实行。(香港故事馆提供)

蓝屋是首个成功“留屋留人”的古迹项目,究竟如何令市建局让步呢?时机很重要,蓝屋保育运动,遇上利东街与皇后码头的清拆,全民保育意识急升,政府不得不回应民间诉求,但更重要是街坊的团结和抗争。

说起与市建局交涉的两年岁月,陈允中为之气结:“高官在天上面,他们怎会跟你谈?我们从来没有谈过。”与官员没法谈拢,他们便用“自己方式”解决问题。

组织街坊不能一蹴而就,“并非所有街坊都想留低,我们成立了“蓝屋居民权益小组”,协助想离开的街坊上楼(入住公屋)。”陈允中说。

蓝屋居民于2006年举办记招,亲述他们的诉求。(香港故事馆提供)
2年抗争,2年写计划书,直到2010年终于争取成功。
陈允中
街坊会带领导赏团,介绍蓝屋及湾仔的历史。(香港故事馆提供)

慢慢地,街坊自信增加了

从组织街坊到上街抗争绝非易事。陈允中指大部份街坊都害怕面对官员和记者,加上没有抗争经验,他们不能立即走上街头争取,所以首先要拉近与街坊的距离。“我们每逢星期三都会与街坊开会或举办活动,风雨不改,久而久之便建立起互信关系。接着,让街坊参与对外的工作,如︰联络、召开记者招待会、举办展览及带领导赏团。街坊初时都不习惯向公众表达意见,随着经验愈来愈多,自信明显增加不少。”陈允中说。

蓝屋精神是实现民主生活,任何事情都可以开会决定,没有人可垄断。
陈允中
街坊向林郑月娥提出保育蓝屋的原则。(香港故事馆提供)

蓝屋运动中,“自己社区自己救”并非只是一句口号。陈允中表示当政府接纳“留屋留人”方案后,与街坊花了两年时间来写计划书。“让街坊参与抗争的时间很漫长,每项计划都需要得到他们同意,否则不会实行。早前林郑月娥前来商讨蓝屋的发展,街坊于会议间期提出 《蓝屋保育  6大原则》,为此我们足足讨论了数个月。”陈允中说。蓝屋建筑群将有8户旧街坊及12 户新租客,其余单位将用作故事馆、餐厅、展览等用途。陈允中期望新旧街坊能拥有同等权利,并以工作小组形式让居民集体管理,天台、公共空间等地方,实践民主生活。

成功争取后,蓝屋的下个十年?

与街坊同行十年,橙、黄屋落成在即,陈允中喜见街坊的转变。“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权益,不怕表达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民主一定要询问持份者意见。”下一步,街坊需要搬往橙屋和黄屋暂住,再待蓝屋复修完成后回迁。下一个十年,蓝屋走往哪里呢?社区依然面对不同挑战,发展威胁随处可见,月初,城规会刚审议庆云街兴建25层酒店的计划,蓝屋内挂满反对的告示,居民的声音有谁听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