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修蓝屋】创意建筑再造 现代“72家房客”
衙前围村被清拆,同德大押被重建,古迹保育寸步难行。万事起头难,蓝屋建筑群作为本港首个“留屋留人”的保育项目,经历6年的工程,第一阶段的橙屋和黄屋复修竣工在即,蓝屋复修即将展开,预期于明年完成。回溯十年蓝屋保育运动,组织者“社区文化关注”创会成员陈允中说:“历史保育要保育建筑物,同样要保育人。”
现时没有对应古迹的《建筑物条例》,近百年的古迹须改建以符合最新的条例要求,复修古迹困难重重。《香港01》专访负责蓝屋复修的建筑师谢锦荣,他如何用建筑平衡古迹和居民,并设计新的空间连系社区。
市建局于2006年计划将蓝屋打造成茶馆及医馆,街坊将被迫迁走。幸得多个团体、专家组织街坊力争“留屋留人”方案,政府终于2010年接纳并展开修复行动。
留︰蓝屋地标──木梯与大树
蓝屋建筑群于1922年至1950年相继落成,楼龄逾半个世纪,部分设施已成为蓝屋的象征。一直参与蓝屋保育计划的建筑设计师谢锦荣表示,修葺蓝屋的时候,会刻意保留别具价值的建筑及景观,如木楼梯及空地附近的大树。“据街坊所讲,大树已种了十多年,是蓝屋的一部分。避免影响树木生长,施工位置会尽量避开大树。”谢说。此外,蓝屋的木楼梯去留亦令人关注,早年木梯突然遭拆掉换新引起争议,谢强调木梯必会保留。由于部分木板已经发霉,他们会更换新木板加固复修。
“屋内有不少旧式屏风,较完整的部份将加工制成家具,日后仍可使用。”
“新增的设施尽量以不干扰蓝屋原貌为主,所以桥及电梯都刻意建在空地后方。”
蓝屋建筑群不只是旧建筑,还是老街坊的根。由2006年起留守的街坊至今剩下8户,日后预计有12户新租客入住。新落成的蓝屋如何重新建立邻里关系? 复修后的蓝屋建筑群将有一条桥贯穿橙、黄、蓝屋,并把荒废多年的空地修葺成公共空间。谢解释桥与空地有互相呼应的关系。当空地举办活动时,楼上的街坊可以围在桥上观看,加强街坊的参与感。此外,居民可以在桥上近距离看到蓝屋的瓦顶、木窗、花线,甚至可触摸到大树的叶和干,拉近居民与建筑物的关系。“社区文化关注”创会成员陈允中表示,新租客将以艺术及文化工作者、传统工艺匠、专业人士为主,期望租客能为一己之力为蓝屋贡献,借此能建立互助关系。
变︰社区重心──空地
蓝屋建筑群记录了居民的生活痕迹,当中犹如“72家房客”的板间房反映当时居民生活的情况。 谢表示他们将不会保留板间房,但会预留一个单位去展示昔日的生活环境。复修后的蓝屋以空地为社区重心,凝聚蓝屋居民的同时,亦是游客及其他湾仔居民的“聚脚地”。“社企将设在橙屋地铺,计划每间店舖的后门都可以通往空地。”谢说。日后蓝、黄屋是以住宅为主,而社企、故事馆及展览将设在橙屋。
下一个蓝屋再需十年吗?
香港成功活化的例子屈指可数,蓝屋更是少数能够由下而上街坊参与设计的保育运动。由组织街坊到工程完成,整个过程足足花上十年。 当中组织者及街坊面对的困难、因政府冷处理而感到的无助及愤怒,并非朝夕可以表达。
上一个十年,蓝屋的运动成功争取后,转入设计和复修,下一个十年,踏入收成期,开始营运,如何平衡街坊生活、社企运作和社区推广,或将会为本地社区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