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普查作教育 减排拾废护海洋

撰文: 实习记者 魏雪筠
出版:更新:
香港海底垃圾多,水质一般,要看到美丽的珊瑚,确有难度。(香港休闲及技术潜水协会图片)

常说全球珊瑚急速减少,我们对香港的珊瑚情况又知道多少?

渔农自然护理署于2000年开始与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进行每年一度的香港珊瑚礁普查,以收集香港珊瑚礁的现有数据,为本地及全球珊瑚礁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同时,希望加强市民对珊瑚礁的价值和威胁。

参加普查的潜水队伍,会被派往指定普查地点进行鱼类、无脊椎动物及基底情况作记录。(香港休闲及技术潜水协会图片)

普查队伍由坊间的潜水队伍志愿组成,每队约有8至12位潜水员,和1名进行珊瑚研究的队伍科学家随行,派往指定普查地点进行多方面记录,包括鱼类、无脊椎动物及基底情况,所得到的数据会与去年的普查作比较。采访当日,记者跟随其中一队潜水队伍(香港休闲及技术潜水协会),到沙塘口进行普查工作。

普查开始前,队伍科学家会先在海底拉开长100米的线,以方便纪录。(香港休闲及技术潜水协会图片)

普查开始前,队伍科学家林嘉耀(Eric)先在海底拉开长100米的线,并沿线划分为0米、50米,及100米刻度。在进行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普查时,潜水员会二人一组,分别沿在100米的线道两侧2.5米开始调查。而在进行鱼类调查时,线道会分为每20米为一段,每段的后5米为空隙,潜水员需在每5米停留3分钟进行统计。最后调查基底情况的部分,则每0.5米记录一次,以分清海底基层的不同物质。

不少鱼类依赖珊瑚而生活,因此珊瑚的消失同时会影响海洋中的其他生物。(香港休闲及技术潜水协会图片)
沙塘口现时珊瑚覆盖率较高,亦孕育了在珊瑚礁生活的“Mo仔”(小丑鱼)。(香港休闲及技术潜水协会)

Eric指,沙塘口现时珊瑚覆盖率较高,情况良好。不过香港有大量冠刺海胆(俗称海刺),其实是珊瑚的天敌,数量愈来愈多,而海刺的捕猎者龙虾却由于被人类大量捕捉,令珊瑚因此受到极大威胁。虽然渔护署数据显示香港珊瑚的情况良好,但在某些地方,例如赤洲,对比多年前的研究,珊瑚情况早已大不如前。“我一直在赤洲进行研究,发现近年的珊瑚礁情况变差,珊瑚烂掉及海底垃圾极为严重。”

队伍科学家林嘉耀(Eric)认为,普查目的在于亲身潜到海中体会海洋垃圾的真实情况。(魏雪筠摄)

虽然珊瑚普查对比专业研究或有差异,然而Eric认为,普查的另一重点在于教育,潜水员亲身潜到海中,让他们用双眼看出海底的真实情况;或许他们只是在海中拾起一件垃圾,但当每一位潜水员都拾起一件,集腋成裘,变相就是在集体清理海洋。

早前外国研究指,人类的活动已经对纵使远离人烟的珊瑚礁造成影响,Eric亦表示,水质问题的确影响甚大。“全球暖化问题愈趋严重,海水升温情况亦加快,今年可算是全球珊瑚白化最严重的一年。”他认为只有令大众提高减排意识,使海水升海温情况减慢,才可令珊瑚继续在海底璀璨夺目地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