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底下是精彩丰富的世界,在原来一片平坦单调的海床上,不同生长形态的珊瑚,会建构成一个个像“海中楼房”的空间,构成多元复杂的海底城市。本港的造礁石珊瑚品种约占全球900多种的1成,纪录有84种,这数量可媲美全球最大的珊瑚礁集中地之一的加勒比海。
大自然的窝居都建好了,长有这些漂亮楼房的海床上,又住进哪些客人呢?
照片提供:香港中文大学海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崔佩怡(Apple Chui)
有人说,香港海底需要微观欣赏,因为大部分在香港海域底下的海洋生物都较细小。照片所见这片清澈的香港水底便已有4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图上方黄色尾巴的黄尾石刹、一条躲在珊瑚后的小丑鱼、小丑鱼下呈半透明的奶嘴海葵,和最底下形态像鹿角般的鹿角珊瑚。 香港的四类珊瑚之一:石珊瑚,图为蜂巢珊瑚,是石珊瑚的一种。 外表虽是白色,但其名字是“黑珊瑚”,因这种珊瑚的骨是黑色,亦是香港的四类珊瑚之一。 繁殖期间的小丑鱼特别凶猛,常有潜水员上岸后展示自己手脚上的咬痕。若不幸被这小不点鱼儿咬到,即使隔着潜水衣,也依然会透出两行浅粉红色的印痕。问到被咬感觉,潜水员会笑着叫嚷:“好痛!” “木盒”又称作“盒子鱼”,是箱鲀科鱼类,身上有坚硬的外壳,当受到惊吓或者受压,更会释放毒素,以避免被捕食。 指脚沙鳅,一种会以特化鳍条“行路”的鱼,是不少潜水人士喜见的拍摄对象。 海葡萄,是一种绿藻,粒粒绿色的球状,生长于浅水地,照片摄于老虎岩。 娃娃鱼,这种外貌欠和善的鱼类不太擅长游泳,会以鱼鳍在海底“爬行”,又是伪装高手,可以模仿成石头或者珊瑚,甚至海棉!当牠们在水底藏身在珊瑚旁边一动不动,着实很难察觉牠们的存在。相片摄于东平洲海岸公园。 蝴蝶鱼,色彩鲜艳,游动迅速,也是水底摄影师的热门拍摄对象。 白氏拟鼻螺,这粉红色的可爱海洋生物,无论是颜色,图案及白色的条状都和牠的寄主,刺穗软珊瑚(海鸡冠) 十分相似。 我们常称为“油锥”的海鳗(Moray ell),口擘擘的牠们会让人误以为很有攻击性,但其实害羞的牠们不会去追人类,张开嘴巴也只是为了把水吸入腮部,以进行呼吸。 条纹多彩海牛,头顶上方有一对特别的感觉器官,可透过感应环境中的化学份子,侦测海中的食物及判断前进方向。 拥有鲜亮颜色的海蛞蝓,长大也不过3厘米,但依然常被潜水员摄到斑斓的身影,照片摄于海下湾海岸公园。 霍氏滨虾,是香港水域常见的海葵虾,腹上明显的V形图案是牠们的特征。大部分海葵虾身体透明,只有少许图案,大大降低被掠食者发现的机会。 狮子鱼,夜行性,晚上开始猎捕甲壳类或小鱼为食,白天则停在水中或礁洞中休息,一动也不动,所以常成为潜水摄影最容易猎取镜头的对象。 杂色角孔海胆,牠生气了吗!原来这是一只雄性海胆,正在排出白色精子。 珊瑚对海洋环境十分敏感,光线不足、温度变化、海水酸化、海洋污染等等,都时刻挑战着珊瑚的生命的韧性。照片是珊瑚白化现象,白化即指珊瑚不健康、但依然是有生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