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智障儿入院 家属盼延长探病助照顾 社工倡设智障人士病房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文彦四肢被绑在病床上,呆看上方。梁妈瞥见探病时间已过,低头跟儿子说:“我唔知一阵可唔可以入嚟,入唔到都会喺出面,唔驶惊。”20多岁的文彦因儿时患有脑炎,导致严重智障,更不时因抽筋入院。母亲梁妈盼医护人员能让她于非探病时间陪伴在则,往往却未能如愿,“几次(入院)有一次可以留下,有护士觉得文彦不算难处理,家属不需要在场,但无论生活细节或协助治疗上,家属都有一定的角色。”摄影︰高仲明

文彦出生后因发高烧而引发脑炎,继而导致严重智障,失去语言及自理能力。

星期五傍晚,文彦与父母在茶餐厅点了一客炒饭及鲩鱼腩,梁爸将一粒药放在饭上,连饭带药送到文彦口中,然后再低头饮汤。此时,文彦整个身子突然软掉,颈部以下的身驱滑到四人卡位台底,梁父双手随即钻到文彦腋下,试图把他擡起,年过20岁的文彦身型厚实,梁爸未能一时间使力。不消30秒,文彦双腿突然发力,自行撑直身躯坐起来,再拿起匙子吃饭,如同没事发生一样。

坐在对面的梁妈妈神态淡定说:“这只是中度抽筋,若大抽(筋)的话曾试过昏迷入院,但可以的话我们尽量都不想(入院)。”

梁妈妈说文彦每天均会抽筋,每朝“小抽”七至八次份属正常,但多至二十次就会送院治理。

文彦岁半时,因染上过滤性病毒而引发脑炎,导致严重智障。此后,他失去了语言能力,并经常在毫无预兆下抽筋。“有分大抽和小抽,小抽可能只是眼定定十多秒,大抽就会成身震动,甚至昏迷。”梁妈解释。早上小抽七至八次份属正常,若多至二十多次,才会送院治理。

小时候超过半年时间因抽筋入院

小时候,文彦每年有超过半年时间因抽筋、气管炎或肺炎入院,留院时间由数天至半个月不等。当时文彦还未够18岁,儿童病房能让家属全天候陪伴病童,梁妈每天则会伴在文彦床侧,“24小时有22小时都在医院,因为这样身体虚弱得很。”2006年,梁妈患有红膜炎,及后更有青光眼和白内障。

医院、病房、护士处理手法各异

儿童病房的探病时间较宽松,成人病房则不尽然。按一般普通病房规则,家属只能于探病时间陪伴病人。文彦即使踏进成年,能力却跟孩童无异,无法用言语表达感受。每当他入院送进成人病房时,梁妈则为能否于非探病时间继续陪同文彦而忧心。

每次留院,文彦妈妈均会请求护士让她于非探病时间留守陪伴,希望能亲自照顾儿子的饮食及大小便外,更能亲自为儿子绑上四肢,避免他弄掉手上的“抢救豆”。

2016年,医院管理局向前线医护人员发出通告,酌情处理有特殊需要病人、特别是智力障碍病人家属的需要,让他们 可以在非探病时间到病房照顾家人。通告原为有助照顾者于医院继续照料家属的生活所需,但文彦过去的入院经历,则教梁妈对“酌情”二字无所适从。

“单是今年2月至4月,文彦入了三次院,三次经历都不同——有些能过夜,有些只可在探病时间逗留。不同医院、病房的做法不同,即使同一个病房,不同更份的护士亦会不同。”梁妈说。

以下为医院探病时间例子:

病房外随时候命

文彦每次住院大约一星期至半个月不等,而梁妈每次会询问护士能否在探病时间以外逗留,被拒的话则会在病房外等待。“大约五次(住院)有一次得,那一次大多因为文彦四围郁难喂药,想我们帮手。”

数月前,梁爸希望花多些时间照顾儿子而提早退休,梁妈在长椅上从此多了一个伴。二人在长椅上呆坐,或是到饭堂消磨时间,等待下一节探病时间。“担心文彦有甚么事随时要帮手;即使没事,都想信守对儿子的承诺。”

文彦于今年初因抽筋时失重心向前仆倒,撞掉了四只门牙,事发后文彦爸爸决定立即提早退休,全力照顾儿子。

梁妈一直待文彦如普通小孩般教导,说道理甚或体罚,“我会跟他说话,那怕有一天他突然开窍明白。”每当梁妈于探病时间完结时,均会对文彦说:“我唔知可唔可以入嚟,但入唔到都会在出面,唔驶惊。”

家属留院照顾:让儿子过得像平常人

过去廿多年,梁妈带著文彦进出医院,熟知成人病房的探病准则,但碍于儿子个性平静,甚少哭骂,担心医护人员无法理解他的感受。“20多年来,我们都是看他眉头眼额、身体语言来了解他,文彦说不出病情、感觉,我在场都可以令文彦安心一点。”梁妈说。

文彦个性平静,不会哭闹,梁妈无奈地说:“所以护士都认为可以照顾到他。”

每次住院,文彦的双手双脚会以大字形绑在床上,但眼看其他病人四肢绑得紧绷,梁妈则会亲自捆绑,至少让儿子有少量活动空间,但很多时只限梁妈在场的探病时间内。

医院设有两节探病时间,每节两小时,梁妈会“松绑”外,还会喂饭、喂药、清理身体及扶文彦使用便椅或尿壶如厕,尽量让他的生活如同留在家中。然而,其余时间文彦则要戴上成人尿片,病房有限定换片次数,过了更换时间,大小二便均会贴著文彦的皮肤留过一夜。“手脚被绑住,噏到好痕没得搲,到第二日我来的时候,就见到皮肤红到一挞挞。”

文彦纵然失去表达能力,但梁妈妈依然会带他游玩,跟他聊天,“哪怕他有一天会突然开窍。”

“如果我唔喺度就食错药。”

梁妈留在病房,希望文彦得到如常人的生活质素,还能协助治疗,填补医护人员的位置。

自患上脑炎后,文彦每天均有大小不同程度的抽筋,家庭医生叮嘱梁妈要纪录每次情况,好让他们对症下药。她忆起文彦有次入院,只能在探病时间内进,当他出现轻微抽筋时,护士则认为没甚大不了,“脑科病房的病人经常都会抽筋,所以会觉得很小事,但小抽得多会变成大抽,这亦会影响用药及日后的病情。若然我们在病房,就可以自行纪录。”梁妈说。

除了能够纪录抽筋情况,梁妈认为家属在场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梁妈有次吃过午饭后回病房探望文彦,她发现药杯里并非儿子所要的药物。“阿Sir,这只药不是文彦的﹗。”“啊,不好意思这是斜对面床的。”当时护士跟梁妈说,“要不是我在场,文彦就会吃错药,影响到他抽筋的情况。”尽管曾出现不同状况,梁妈多次强调并非质疑医护人员的专业操守,只希望他们能重视家属在照顾上的角色。“我明他们有难处,但都希望他们明白家长的难处。”

梁妈妈长时期不眠不休到医院照顾儿子,导致患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

社工:家属角色改变 有助舒缓医护压力

关注智障人士权益多年的资深注册社工李美贤称,医管局回复他们指因病房实施感染控制的关系,医护人员会评估病房情况而决定是否酌情让家属于非探病时间留下。“特别在SARS 之后,病房的控制更严谨,这大家都理解,但我们可否提升家长的角色,当然前提是家属要自律,减轻医护的照顾压力, 而并非阻碍他们。”

感染控制定义:指用以减低感染病传播风险的政策及程序,特别是医院及医护设施相关的程序。来源:香港护士管理局专业发展委员会

李美贤续称,理想的做法是医院设立智障人士病房,让他们得到专门的照顾,“医院有些二人或四人房,如果有智障人士入院,可安排他们和家属同住,其余时间当然给予其他病人。”梁妈补充,文彦曾进行脊柱侧弯手术后住院,医院酌情安排二人病房,邻床的同是智障人士,“若然这是一个政策,并是一次性的对应措施,这就让大部分的智障朋友受惠。”

文彦父母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注册社工李美贤认为长远应为智障人士设立专属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