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学习】照顾不同学习需要 鼓励多元教育
一间学校一个班房内,未必每个学生都有相同国籍、语言、能力。让每个学生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是教育的重要宗旨。为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香港赛马会捐助和策动推出多个项目推动多元教育,包括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赛马会“校本多元”计划及赛马会喜伴同行计划。其中“友趣学中文”计划,旨在提升非华语幼童的中文能力,令他们可以尽早融入香港社会。
“友趣学中文”帮助学生融入学习
南亚裔学童Ruby今年就读K2,从前只懂乌都语的她,过往未能全情投入学习。梁凯欣是Ruby的班主任,Ruby读K1时,全班只有三个华语学生,上堂时的情况她仍十分深刻:“我用中文讲故事,他们不停讲乌都语,大家完全不明白对方,我当时经验尚浅,气馁得想哭。”计划的其中一个合作伙伴香港大学,每星期两至三次派课程发展主任到幼稚园协助备课及建议教材,梁老师指此举帮助Ruby中文不断进步,“以一些生活例子,例如不同民族的食物作教材,或以游戏方式教导他们。”经过一年教导,Ruby现在已经可以中文口语及书面语讲故事,亦更加享受学习。Ruby的母亲亦受女儿感染,来港六年后终于开始学习中文,投身义工及跨文化活动,希望鼓励更多少数族裔家长参与活动。
“校本多元”计划推行适异教学法
马会近年亦与社区伙伴合作,推行针对不同教与学需要的项目,为不同国籍、语言、能力的学生,提供多元学习环境。香港红卍字会大埔卍慈中学是其中一个“校本多元”计划的实验学校,龚柏麟老师联同“课堂学习支援助理”司徒祯老师在班内推行适异教学法。这个教学法的重点是因材施教,以能力将学生分组,学习能力较高的A组使用具挑战性的版本;学习能力较逊色及专注力较低的B组,可使用图像较多的教材;被评定有特殊学习需要的C组,则可使用平板电脑。“为更仔细掌握学生的进度,计划协助学校建立‘学生资料管理系统’,将学生的功课、默书、考试答题卷、得奖作品等数码化,令老师可有系统地翻查纪录及跟进。”
一班分为三组,龚老师需要与司徒老师通力合作,司徒老师会带领C组同学进行小班教学,令学生不会因跟不上而放弃,学习能力较高的同学较快完成工作纸,亦可找司徒老师做“挑战版”,获取“学霸卷”换奖品。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更愉快,学习进度亦显著改善。
赛马会社群日
今年“香港赛马会社群日”主题是“共融学习‧多元教育”,当日(5月18日)邀请了二百多位慈善及社区团体代表到沙田马场,答谢他们与马会多年合作。马会主席周永健博士介绍三个支援不同教育需要的慈善项目,包括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赛马会“校本多元”计划及赛马会喜伴同行计划,推广共融学习及多元教育。
三个创新的教育慈善项目
赛马会“友趣学中文”计划
- 旨在提升非华语幼稚园学生的中文能力,让他们顺利衔接小学生活,尽早融入社会
- 采用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协作的模式,设计分层教材,并推行“文化回应”教学法,运用不同的文化特色作桥梁,提升学习兴趣
- 举办家庭支援计划及跨文化学习活动等,推广社会共融
- 已于20间网络学校推行,并培训200多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超过900名非华语幼儿学生及家长受惠
赛马会“校本多元”计划
- 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处理不同的学习需要
- 设立学生资料管理系统、制定适异教学方法及策略,以及提供课堂支援
- 预计惠及来自143间学校约5,400位学生,以及培训28位课堂学习支援助理
赛马会喜伴同行计划
- 旨在帮助日渐增多、就读主流中小学的自闭症学生
- 透过校本培训,提升老师、家长、学校及社福机构专才的能力
- 举办家长和公众教育活动
- 现正服务500多间主流中小学及超过6,000名自闭症学童,占全港主流学校中的自闭症学童总数约三分之二
香港赛马会社群日2019
“社群日”颁发的奖杯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于一八五二年的“黄泥涌锦标”首次颁发予赛事冠军,奖杯后来飘洋过海到南美,直至二零零三年由已故银器收藏家雷刚先生买下,并把奖杯慷慨捐赠予马会,表扬其对社会的贡献。马会其后创办“社群日”及“社群杯”,纪念雷刚先生不求回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