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啹喀的后裔4】逐军营而居 佐敦杂货店代寄冬菇解同乡思港之情
佐敦有一个尼泊尔小社区,从食肆、金饰、服饰到杂货店应有尽有。据统计,目前香港约有25,427名尼泊尔裔人,当中近半聚居在油尖旺,有说是与当年啹喀兵的军营分布有关。走进佐敦统一大厦,内藏一所不显眼的尼泊尔杂货小店,Gurkha Store。以啹喀兵为名,因为这里是居港啹喀第二代Ram Lee Rai与太太经营的小商店。他笑言,“我会尽我所能保留这个名字”。
(此为“啹喀的后裔”系列之四)
摄影:邓倩萤
尼泊尔大学生来港成建筑工人
啹喀杂货店虽以啹喀兵为名,但店内却是售卖尼泊尔生活百货,从香料、零食、即食面、染发剂、到尼泊尔报纸杂志,应有尽有。啹喀与店内货品无关,倒是与店主Rai经历有关。Rai居港23年,但他与香港的渊源却来得更早,因为他的爸爸是驻港啹喀兵。小时候,军人爸爸回家总会跟儿子谈起香港的冒险故事,“他说台风季节,每个人都要坐船去救人”,“他说他驻守沙头角要捉很多偷渡客”。高山小孩虽对军旅细节没兴趣,但脑海还是记著爸爸在港历险的故事。
Rai自小在尼泊尔长大,在当地读大学。其后,他经营一所小工厂,生产手袋和衣物。直至九十年代尼泊尔经济下滑,1996年他随拥有居港权的尼泊尔太太来港发展。至此,32岁的Rai才第一次踏足爸爸历险故事的背景。但成人的现实与哄小孩的故事不同,现实是在尼泊尔大学生主修经济的他,来港后面对语言不同,只能转行当起建筑工人养家。
开店源自一啖气
原本故事应是这样发展:从尼泊尔来港的大学生在香港地盘钻钱养家,每日借读尼泊尔报纸支撑精神生活。“我对读报非常著迷,因此拜托尼泊尔店主每天都要留一份给我”。然而,Rai的未来却由一份报纸扬起了变奏。某天,累透的Rai如常在工地下班,再到相熟商店领取预订报纸。怎料,店主却打破约定,把最后一份报纸售预其他愿意出钱的客人,“他说如果你今天不来,我会蚀钱”。每天的生活小确幸被被打破,他笑言,当下暗下决定,“我要开一家比他做得更好的店,哈哈”。
元朗有石岗军营,油尖旺有枪会山与威菲路军营(Whitfield Barracks,今九龙公园)。逐群而居的尼泊尔人陆续在当地开店,售卖尼泊尔人需要的起居用品。啹喀虽于1997年撤离,但却留下在此扎根的尼泊尔社群。按统计处2016年数字,香港约有25,472尼泊尔裔人口。当中近13,000人居于油尖旺一带,其次为元朗,约有5,200人。
我会尽我所能保留这个名字。
女儿翻译中文译名 助香港人融入其中
Rai店内每样产品均中、英、尼泊尔文三语标示。他说是在香港长大的女儿助他翻译。他指自己虽不懂中文,明白语言将影响他们的未来,因此自小安排孩子入读本地幼稚园及中小学,希望下一代能学懂中文。如今他的长女及幼子早已说得一口流利广东话。而店内的华裔客人,亦因为Rai女儿的助力而走入店内选购产品。Rai指,现时不少香港人爱在店内购买尼泊尔染发剂,即是那封面印上前额点红点(Bindi)尼泊尔女士的染发剂。
Rai说,最初与太太打算来港工作五年后便回尼泊尔。然而,随孩子在港出生,店又兼营出入口生意,一晃眼23年便过去。第一代啹喀因军旅来到3,000里外的香港,来了又去,第二代却又回到香港。思乡时,Rai与太太把店内的尼泊尔食材煮成一顿饭,也养活了在港成长的啹喀第三代孩子。一个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一家三代的尼泊尔故事全都浓缩在佐敦窄巷内的一所小店──以啹喀为名的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