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香港亿年地质奥秘:超级火山造成东岸独有地貌
常说香港是片福地,地理位置不属地震带,也没发生过大海啸,更不会有火山爆发,相比邻近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或印尼等安全。但原来在远古的从前,这弹丸之地也发生过大型火山大爆发,惊雷过后,孕育出这片奇迹之地。根据香港地质公园的资料,约在1亿4000万年前,香港经历过一连串猛烈的火山爆发。据估计,当时有一座直径超过20公里的巨型火山,坐落于现今的西贡一带。猛烈的火山爆发产生大量火山灰和熔岩,在四周散落、凝结、沉淀,终形成今天所见的自然地貌奇观。资深本地生态导赏员叶恒荣(Erik)特别钟情地质研究,担任地质公园导赏员一职,对他而言就如度身订做般匹配。眼前的奇岩异石虽然是远古遗留至今,但随着他逐一翻开地动山移的证据,仿佛也感受到亿万年前香港东岸曾发生的火热震撼。摄影:吴钟坤
“地质”是大自然里的死物,岩石没有生命,当我们不去找它们,它不会像昆虫、雀鸟般自动找上门;然而,若你对地质有所认识,就会知道它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
Erik是资深生态导赏员,更曾是全港最年轻的全职生态导赏员,由于他钟情地质研究,及后也成为了香港地质公园的导赏员(R2G)。入行12年,他眼见不少行家相继转职,但对他而言,地质导赏这工作就像是度身订做一样合适,所以一旦担起了,就从没想过放弃。
火热的香港东岸
守业多年,Erik终于看见曙光。2009年,香港地质公园正式成立,自此“地质”成为了本地生态游的重要一环,及后更成为其中一个世界地质公园,跃登世界舞台。2012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地质调查期间,于香港东南部果洲群岛附近,发现了远古时期的超级火山,那就是“粮船湾超级火山”。所谓“超级火山”,官方定义是曾爆发逾1万亿立方米火山灰的火山,现时全世界发现了约50座超级火山,粮船湾超级火山正是其中之一。
岩石就是生命之源
岩石本身没有生命,然而,它具有孕育生命的重要能力。岩石由冷却后的岩浆、熔岩,经历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其主要成分就是矿物质,滋养泥土,亦是人类脚踏实地的根据,可说是万物与文明的起源。故此,地貌岩石是所有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好好保护它,就等同保护所有环境与生态历史。
Erik说,地质是后人推断出来的历史资料,对于香港岩石的成因及某些地质历史,不同门派有不同学说,但都有一共通点,就是代表了我们对本土地质的重视。他举例说,现时香港有3条法例及条文保护泥土或岩石,使之免被移走或外观受损,违者最高可被判罚款及监禁。Erik解释,正因地貌岩石没有生命,而且脆弱珍贵,亦没有自生或成长能力,故一旦被破坏,就不可能复原,因此我们必须好好保护这自然环境中的最重要部分。
六角岩柱 地动山移的证据
在万宜水库东坝的地质步道,有一大片巨型的地质遗迹,那就是值得香港人自豪的世界级奇观:六角岩柱。从老香港口中得知,万宜水库是1970年代初港府为解决淡水供应量不足而兴建,施工期间须在东坝一带开采石材建造水坝,却敞露出巨形酸性六角形岩柱,其规模之庞大、岩柱直径之粗壮,属世界罕见。
Erik带我们到万宜水库东坝一带,近距离观赏那里的巨形六角岩柱壁。他解释,扭曲了的岩柱及岩脉入侵等地质现象,就是记录地动山移的证据,置身壁前,仿佛可看到盘古初开、天崩地裂的幻象。
熔岩在缓慢的冷却过程中,因收缩而产生裂隙(又称节理),在理想条件下裂隙会形成紧密排列的六角形柱状网络。“六角形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形态之一,能在特定的空间排放最多的均等物件,蜜蜂窝就是一个例子。”
位于西贡的六角岩柱甚具规模,覆盖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分布于西贡东郊野公园、滘西洲、吊钟洲、瓮缸群岛及果洲群岛等。香港的六角形岩柱直径可达3米,高度由数十至150米不等。
跟随Erik走上刚于6月才搭建完成的人工木桥,就在一个海蚀洞之前,一大片S形六角柱岩展现眼前,它的形成是由于火山爆发之后,岩柱仍处于半塑性状态,此时,破火山口局部下陷,半固定的岩柱因受力而适度弯曲,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弯曲岩柱。
岩柱弯曲的地方,其实就是最脆弱的部分,在下陷作用下,岩柱沿这些薄弱区带裂开,而地下岩浆就沿着岩石裂隙,往上灌入石柱中。冷却后,这种深灰色的侵入岩浆也随之固定在岩柱之间,地质学上称为“侵入岩脉”,而这些侵入岩脉,比四周的岩柱略为“年轻”4000万岁。
人工木桥的尽头处是海蚀洞的入口,Erik说,以往地质学者必须沿着岩壁攀越(又称捆边行),才能近距离观看海蚀洞内的岩石地貌。而海蚀洞的形成并不复杂,就是因为海浪长年冲击海岸岩石,遇到节理较多的脆弱地带,岩石就会逐渐剥落,形成了这个海蚀洞。
行海面步道看“菠萝包”
如海蚀洞继续长期受到海浪冲击,以致洞穴贯穿,就会变成“海蚀拱”;如海蚀拱的顶部塌下,在外的岩体脱离了陆地,那就是“海蚀柱”。由东坝向海远望,可看到香港最奇伟的景观——海蚀柱。就在我们熟悉的破边洲,那沿岸的海蚀柱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竖立海中,远观之下十分壮观,尽现大自然的力量。
在另一西贡岛屿桥咀洲,就是当年的破火山口边缘,布满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火成岩,包括二长岩、流纹岩及火山角砾岩等。Erick说,当中有外貌如“菠萝包”的石英二长岩,是岩浆由地壳涌入火山四周裂缝,再冷却形成的岩石,经过海水侵蚀及冷缩热胀,岩石裂开,外层更如洋葱般一片片剥落,形成了如“菠萝包”般的奇异外貌。
Erik提议,游人到桥咀洲必须注意潮汐涨退的时间,尤其是独自前往的人士。遇上退潮的时间,海上会冒起一道“海面步道”,把桥咀洲与相邻的桥头岛连接起来。这种有趣的海岸地形,是因为海浪把沙石带到靠近岛屿的边沿,慢慢沉积后形成一个由砾石铺成的“连岛沙洲”。此外,桥咀洲的流纹岩亦值得一看,那是高矽质的浅色火山岩,内含非常细小的矿物颗粒,那些熔岩流动的纹理,正正就是当年火山喷发、岩浆流动的证据。
本地生对地质不感兴趣
导赏员是自由职业,即使是全职导赏员,也没有稳定的底薪,支持Erik以全职形式干下去的,是比熔岩还要炽热的热枕。
Erik带团的对象包括一些学校团体,曾经遇上一位成绩很好的地理科学生,在参加地质实地考察时问:“这次考察不计分,我为什么还要听讲解?” Erik坦言,以往带学生考察团的经验告诉他,香港学生对地理的热诚不大,即使是修读地理科的学生,他们对地质的兴趣,远比那些踊跃发问、充满好奇的公众团参加者为低。
这令他回想求学年代,庆幸遇上一位很好的地理科教师,不断带他们外出考察。由于Erik并非本科出身,因此除了要广读地质资料,入行后也积极跟随一位香港学者,请教和吸收地质资讯,就像要补回当年课堂里流失的光阴,他更把这位敬重的学者前辈,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位良师。真正当上地质导赏员后,他仍需不断进修,完成了美国大学的相关证书课程。当年那位最年轻的全职生态导赏员,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是不少同行的前辈。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