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使等大湾区】香港歌友跨境罗湖唱粤曲廿年:系我哋日常娱乐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粤曲是香港粤语音乐的发展起源,在今天香港却被不少年轻一代视为过气怀旧;有网民近来甚至留言提议年长歌友,唱粤曲请回“大湾区”。
在地少租贵的香港,主流娱乐事业似乎容不下年长一代的消遣兴趣。一桥之隔的深圳罗湖却于廿年前,已发展成一个配套齐全的曲艺城,早已吸引大批香港的粤曲爱好者跨境唱曲娱乐,近些年更组织香港歌友游遍“大湾区”表演交流。
50来岁的心姐与一班香港粤曲爱好者,已在罗湖唱曲自娱十多年,经常练歌宵夜至凌晨前才过关回港。深圳罗湖城廿多年来,成为港人唱曲的小天地,记者近月数次跟著他们跨境练曲玩乐,看看边境商城藏著一个怎样的香港人世界?
(此为“粤曲文化共同体”专题故事系列之一)
摄影:欧嘉乐

跨过罗湖桥练曲玩乐,再回到香港登台看表演,对心姐和一班歌友来说,是日常娱乐,笑说志在交流粤曲。

昔广州唱到香港、今天水围唱到罗湖

起源自广州茶楼的粤曲,早于上世纪已在粤港澳三地流行。当时一众女伶轮流在歌坛开唱,后来更穿梭粤港演出登台,早过大湾区出现。研究粤曲的学者容世诚在〈城市的广东曲艺--歌坛、粤曲与抒情性〉一文中曾提及,粤曲歌坛兴旺的1920年代起,粤港澳文化紧连,多年来成为三地的文化共同体。

女伶穿梭省港澳粉墨登场这一幕,一世纪后,换成这班粤曲爱好者在大湾区消遣娱乐。

新光戏院这夜几乎全院满座,心姐为了这场粤曲晚会,半个月前已数次往返罗湖曲社练歌。家住天水围的她,廿多年前在社区中心学唱粤曲,老师同学赞她声底靓、有天份,不久便带她北上唱曲。她起初闻所未闻,过关走到罗湖,才发现是另一个新世界,自此在那里唱到乐而忘返。

因为同为粤语区,粤曲很快便成为炽热的民间娱乐,心姐说发展至今,深圳罗湖的曲社比起广州或其他城市,都办得更有声有色。
+6

“好似年轻人夹band咁”

采访这天,她带我们走进平日练歌的曲社,数百平方呎的地方,有梳化、茶几和曲谱柜,入内的练歌房有唱台和乐池,坐满七八个中西乐伴奏的乐师。心姐说这样的格局及设备,多年没变,而且每家曲社也一样,遍布罗湖口岸附近多幢商厦,如罗湖商业城、侨社商场和港城商贸大楼等等,皆是港人的唱曲热点。

她自言与歌友唱曲就如年轻人唱K,“不同的是我们现场有乐师即场伴奏,有二胡、琵琶、扬琴、色士风和小提琴等中西乐器,好似你们夹band一样。”这些深圳曲艺社设日局和夜局,分别下午二时和六时开始,每局4小时,收费1,680至2,400人民币(约1,800至2,700港元)。几个同行歌友,有人多唱几首,有人客串两首,按曲数摊分费用后,平均每人付300至1000港元。

心姐知道香港也有同类型的曲社,但自己很少去。“在香港练曲一局大约要几千元不等,有贵有平。但一间练歌室地方不大,未必有很多位置让多位乐师同坐伴奏,所以我们很多转移去深圳唱。”她说因为深圳租金和工资都较低,曲社经营成本低,唱局收费便宜香港约三成。“这班内地乐师来自全国各地,不少自幼加入省市剧团训练,也有部分在音乐学院专修古筝、提琴等乐器表演,满师毕业便来到深圳求职谋生,技巧同样专业。”

粤曲在1920年代脱离粤剧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心姐说它跟后来的流行曲一样,当中有个故事,但多来自历史故事。
香港歌友二人一组轮流入练歌室唱曲,其他人则在厅房闲聊,准备今天的曲目。

由业余唱曲到组团登台

一班歌友,通常五至八人组队练曲,当中有唱男声平喉和女声子喉,二人一组轮流入练歌室操曲,其他的则在房外厅室等候,泡茶闲聊。他们本来互不相识,经不同歌友互相介绍交换电话后,每次组队练曲凑够几个人便一起北上唱唱曲。

这天练曲前,他们相约先在罗湖商业城吃晚饭,十时唱毕又再吃宵夜,一台人开怀交流粤曲,饮饱食醉,尽兴才过关回港。“这算是开心完整玩了一天。是粤曲牵引我们一起玩、一起唱歌,都是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北上唱曲于他们来说,是娱乐消遣,一班人北上唱曲玩乐,是社交活动。有歌友形容,退休后唱曲遇上这班知音人,感觉像走进新世界。

早几年,他们更试过跟著曲社,租旅游巴组团去广东表演交流,顺道旅游。心姐打开手机展示照片,短短三日两夜行程丰富:吃烧鹅、参观朋友的果园,再来一顿农家菜,晚上则入住环境较好的酒店。以粤曲表演之名,他们去过中山、珠海、惠州等地,也短游过广州和澳门,把路线连起来,就是两地政府近来常挂在嘴边的“大湾区”。

练曲前后,歌友通常会到罗湖城酒楼点菜吃晚饭或宵夜,心姐说只有这几间酒楼营业至凌晨,口味不太咸或辣,较合香港人。

爱粤曲也爱广东歌 粤港澳本是文化共同体?

经常跨境的他们坦言不了解今天那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也自言年过半百,无需抓住大湾区有什么机遇或融合。粤港两地跑,却早已成为他们的日常。心姐与歌友不少会自费在香港订场表演,并把宣传海报贴满罗湖曲社门口,广邀知音观众免费入场,亦有人会去社区中心表演,每月也深港两地唱曲又表演,乐在其中。

新光戏院这夜几乎全院满座,练曲半个月的心姐终于登场,平日结伴唱曲的歌友也来了,笑说要支持本地粤曲发展。舞台中央挂起仿古布幕,乐池奏起粤曲旋律,这样场景,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也许感觉老土,对台下长者观众来说,却是引颈以待的娱乐活动。

“粤剧界红馆”新光戏院近些年也屡传经营困难的危机,心姐连忙说还未拆,又列举仍能让他们表演看戏的文娱中心、大会堂,说本地粤曲事业仍要支持。
+3

心姐童年时听著母亲哼唱粤曲,坐在电视前看粤语长片,听著新马仔、任剑辉和白雪仙等老倌红伶长大。后来她听过邓丽君、许冠杰、梅艳芳,现在都晓唱他们的歌,但始终最爱粤曲。旁边的歌友Ken哥点头同意。他在广州出生,自幼也听粤曲长大。12岁来港后,迷上国语时代曲和粤语流行曲,几年前却重拾童年爱好,跑去学唱粤曲。另一两鬓斑白的歌友在旁喃喃地说:“粤曲本是广东文化,不是香港独有,却影响我们至深。”

下集:广州出世的Ken哥原是“西关少爷”,12岁来港后靠双手打拼,是1990年代典型迁厂北移的港商;被认定机遇处处的大湾区规划,近来如火如荼展开,他却选择去罗湖唱曲?详看:【大湾区.罗湖唱曲】港商北移设厂20年 半生见证深圳华美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