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口岸上盖的商业城云集几十间曲艺社,是港人唱粤曲的热点。走进其中一层商厦,便传来歌友热烈交谈的声音,全是熟悉的港式广东话,门口则贴满他们在香港表演的宣传海报。繁体与简体的招牌广告、香港歌友与内地乐手交织在同一空间。如果边界分明,这班香港的粤曲爱好者早已跨过罗湖桥,北进“大湾区”唱曲消遣,在边境异地相聚交流。记者与摄记走访多幢商城楼层,看罗湖边城如何成为一个港人唱曲的异质空间。摄影:邓倩萤、欧嘉乐;撰文:林可欣
数步之遥,跨过一座桥,欢迎来到深圳罗湖商城--港人早于1990年代换城消费的胜地。(邓倩萤摄) 罗湖口岸附近的商厦,有美容、按摩服务等护理店,亦有多间粤曲曲艺社。(邓倩萤摄) 目前,深圳罗湖有至少半百间曲艺社,皆是港人北上唱曲的热点;老板提供内地及香港的联络方法,方便港客。(邓倩萤摄) 一个边境商城卧虎藏龙。全国各地的乐师也来到罗湖曲社打工,驻场伴奏中西乐器。(邓倩萤摄) 深圳曲社门口贴满香港歌友在沙田大会堂、上环文娱中心、北角新光戏院等香港场地表演的宣传海报,欢迎知音人跨境回港交流。(邓倩萤摄) 相邻的按摩店、美容店的店员有时走出店外招客或休息,与香港歌友与同一楼层交杂。(邓倩萤摄) 在罗湖另一座商城,穿过多间国货公司,顶层又是另一个曲艺园。(邓倩萤摄) 发展商早几年打造罗湖商业城顶层为古色古香的曲艺园。(邓倩萤摄) 多间并排开设的曲社对出,有多座古代庭园的建筑。(邓倩萤摄) 粤曲源自广东,曲艺园的仿古园林建筑,也配合营造岭南之风。(邓倩萤摄) 练歌室传来悠扬的扬琴声。罗湖几十间曲社千禧年前后最热闹兴旺。(邓倩萤摄) 罗湖曲艺社练曲4小时收费至少1,500多元人民币,对内地人来说此价格较高,因此多数为香港歌友与内地乐师即场练曲“夹BAND”。(邓倩萤摄) 香港歌友多数一行数人预订唱局练曲,他们形容像走入一个“BAND房”,有现场伴奏唱歌。(欧嘉乐摄) 深圳的曲艺社有专人准备曲谱,及为练曲录音,香港歌友觉得这儿服务专业,且是内地独有的。(邓倩萤摄) 走进曲社练歌房,七、八个乐师提起不同乐器伴奏,俨如开办小型演唱会,不少香港歌友当年首次来到,对此大开眼界。(邓倩萤摄) 曲社厅室装潢雅致,是歌友闲聊交流的地方。(邓倩萤摄) 曲社墙上贴满香港歌友与内地乐师在粤港不同城市登台表演的合照。(邓倩萤摄) 曲社周边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商店,由歌友登台订制的服装店,练曲休场会光顾的修甲、美容店也有。(欧嘉乐摄) 美容和按摩店为吸引香港歌友光顾,在曲社的同一楼层开设,形成另一个唱曲衍生的服务链。这是边境商城一个香港歌友多年娱乐消遣的异质空间。(欧嘉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