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民风灾后4】社区配套欠奉 㓥房户自生自灭、曾报警未获理会

撰文: 阮秀君 徐嘉莼
出版:更新:

寮屋区属过渡性社区,城市中的过客,社会设施及福利服务不足,甚至可说完全欠缺。填保服务缺口的多队支援寮屋区的社工队,平均每队只有3名社工,且服务范围并非覆盖全港寮屋群。
台风“山竹”吹袭下,没有社工队支援的寮民未懂求助,一些居于寮屋长者被迫自行走上屋顶清理枯枝。有学者及关注组织指出,政府应照顾全港各寮屋群需要,加上近年租金上扬,新搭建组合屋及寮屋㓥房户涌现,随著寮屋区人口增加,他们提倡增加寮屋区社工队数目及每队人手,以拓展社工队服务范围及应付日增居民需求。
摄影:郑子峰、阮秀君、徐嘉莼

台风后,观塘茶果岭寮户自发清理塌树。(邻舍辅动会提供)

非服务区长者 攀屋顶清理塌枝

粉锦公路丙岗围外的寮屋区,由数间鸡舍或猪舍改建成㓥房户,住有约7名60至80岁长者。上月台风“山竹”吹袭后,其中一间寮屋被树枝压住,居于该处的60多岁婆婆,报警后未获理会,及至第五日,不抵蚊虫滋生,即使平日走路一拐一拐,亦要自行攀上屋顶,清理塌枝。其女儿阿玲表示:“当时看到妈妈这样做,真是吓倒了,担心她跌下来,但我又不在附近,于是唯有报警。”

她续指,妈妈所居住的寮屋区,不是服务范围,没有社工队亦没有义工帮手,什么都靠自己,自生自灭,“好像这次,塌枝引来大量蚊虫,妈妈数日都被咬到睡不着,但没有人帮忙,于是想自己出手,真是很危险。”眼见寮屋区长者渐多,阿玲曾争取在该区增设社工队,但最后无功而回。

有社工队支援的寮屋区,社工在风灾前后已可联络区外教会和学生团体等,组织义工队,在灾前协助居民将家电搬运到较高位置,或灾后帮忙清理塌树等等。

多区社工队联系义工协助

救世军寮屋发言人指,1993年起支援元朗牛潭尾乡村逾3,000名居民。台风灾后,该区逾80户停电超过24小时,部分住户水浸,被吹走住屋屋顶,因部分居民年纪老迈且子女早已迁出,无法独力处理凌乱的环境,已动员村内外的义工一同协助。支援大澳棚屋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则指出,大部份居民的棚屋在义工协助下已经完成清理,现时有个别两、三户棚屋居民,需要较长时间跟进维修。

协助鲤鱼门寮户的香港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高级经理谢素虹指出,中心会协助寮户就维修居所,更换损毁家电等需要申请补助,因寮户多数收入不高,数千元都是负担。

而负责支援茶果岭寮区的邻舍辅导会中心主任吴贤湛则表示,风灾时区内有警方及民安队支援,风灾后茶果岭村民自发清理塌树,社工队亦有协助,区内主要通道塌树多数已被清理。他续指,平日会举办社区活动,例如为长者量血压,联系街坊,增加区内凝聚力,一旦遇上天灾,村民亦愿互相帮助。

梁生直言,㓥房只有百多呎,环境恶劣,睡在化粪池附近,后来自行修建成,填平粪池,再将㓥房改成现在模样。(郑子峰摄)

居住环境差 㓥房户:化粪池在身旁

60多岁港人梁先生,2年前生意失败,身无分文下,被迫迁入新界其中一间寮屋㓥房独自生活。现时2间100多呎的木板房,便是他藏身的地方。他形容,初时环境极为恶劣,前往房间通道原是化粪池,而房内只有一张胶垫放在泥地上,“睡觉时都有虫经过。”

活在这“木箱”之中,曾经令他陷于抑郁,亦不知向谁求助。及后有社工队主动接触他,慢慢变得积极,觅得保安工作后开始做床置柜,给㓥房修建至现时模样。上月台风吹袭,家前的木板都吹歪,外出的路更被大树阻塞,加上乡郊农地鲜有灯光,他晚上回家时要摸黑穿树隙而过。平日他步行上班都花近一小时,风后那天他也忘了出入走了多少小时。

前线社工指,类似梁生的㓥房户近年大増,但社工队人手未有增加过。按社署发言人资料,每队邻舍计划工作队估计的人手编制,包括1/5名社会工作主任、1名助理社会工作主任、2名社会工作助理及1名文书助理,非政府机构可灵活运用资源,安排各邻舍计划的员工架构。

学者倡增社工队人手

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副教授陈国康认为,政府有需要增加支援社工队队伍数目及每队人手。他指出,政府在建设社区设施与配套及按人口编制规划时,是不会考虑寮屋区的需要,“建社区中心,并不会建在寮屋区旁。”

他补充,寮屋是战后初期,难民涌入的产物,这类房屋非本土文化特色,政府对寮屋的政策是不保留、旨在控制数目。现时寮屋区人口增加,需要增加社工组织,提供基本福利支援点。

社署发言人指出,一直关注寮屋居民的需要。随着整体社区建设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显著发展和改善,现时的福利服务已涵盖各区,除邻舍计划外,政府及非政府机构亦在地区上为市民提供各项设施及福利服务,包括为寮屋居民提供所需支援。

全港关注㓥房平台社区组织干事陈颖彤指出,现时租金无忧止飙升,部分家庭为节省开支而由唐楼㓥房“下流”至寮屋㓥房,倡增加支援寮屋社工人手,以应付日益增加的需求。(阮秀君摄)

寮屋㓥房户增

他又指,近十年低收入或新来港人士迁至区内居住,以前一些空置屋都住了人,甚至有“一家迁出,三家迁入”的情况,观察到区内人口增加,但这类居民行踪较低调,难以估计增幅。而社工队平日亦会协助他们申请街灯、维修渠盖、交税填表等。

全港关注㓥房平台社区组织干事陈颖彤指出,现时租金无忧止飙升,观塘唐楼都要五千至六千元,但政府对低收入家庭援助极少,且关爱基金取消发放“ N 无人士生活津贴”,令他们生活压力大增。惟公屋轮候期愈来愈长,等七年都“不出奇”,部分家庭为节省开支而由唐楼㓥房“下流”至寮屋㓥房。

她举例,于北区部分地区原本只有3条村,但组合屋、新搭建寮屋及寮屋㓥房增加,区内增至5条村,人口直线上升。

寮屋区为过渡社区,社区规划设施欠奉。(阮秀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