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2018】艺术家贴地追踪电车三年 结集出书盼港人共鸣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本地艺术家黄曼玲(Irene Flanhardt)花三年时间,在春夏秋冬及每日不同时分追踪拍摄电车。这项目原本由场地展览公司数年前邀请Irene参与创作并举办展览,起初Irene对这电车一窍不通,如今已变成电车迷,今年更把作品结集出书。
于澳大利亚读美术出身的她说,艺术一向予人高深难懂的印象,是次她的目标是让大众看懂有共鸣。她说以电车为主题,不仅画幅画或影张相般简单,叮叮为港人熟悉的“老家伙”,她更想带观众看电车的另一面。Irene于是向电车公司申请,说明创作概念,获准进出车厂,拍摄首班车开出至电车凌晨入厂、每日检查保养、路轨维修至电车制造等过程。
摄影:龚嘉盛、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电车女车长的故事:【电车女车长】全港仅27名 街坊罕见称奇:哗咁热妳顶得顺?

新书结集Irene三年来拍摄的200多张电车相片,另一部分更是她亲身访问车长收集车厢奇遇经历,及他们和一班车厂人员、管理层背后的故事。她自言自记录电车以来,对这“老家伙”日久生情。

Irene试过凌晨半夜起床出门,从离岛区的家所过海往西环电车厂,只为拍摄头班车就绪开出。(龚嘉盛摄)
+3

“老嘢”见证香港盛衰:佢唔系交通工具咁简单

1904年启用的香港电车为本地首个大型陆路公共交通工具。“佢有114年,我哋加埋年纪都唔够佢大,就算你话佢慢,佢都系值得尊重。佢同香港共度艰难同开心嘅时间。”Irene在访问资深车长时得知,电车如何经历六七暴动被炸毁、到2005年世贸在港举行会议时,韩农以电车当示威屏障,“佢见证香港盛衰,一路见住港岛条线点样繁荣发展开去。”

Irene以前觉得叮叮没甚特别,“好理所当然嘅交通工具,去港岛就有得坐啦。”但原来香港电车的制造和经营模式为全球罕有。“香港电车是独一无二双层的,在香港设计和制造、车队也由同一间公司管理,全世界很少交通运输公司如此一条龙营运。有些可能要在邻城或另一个埠造车,再由另一家公司经营。”

Irene希望新书的照片和故事使街坊和打工仔有共鸣,联系到自身与叮叮的关系和记忆,“如果今次新书只有一小撮人看懂,我的满足感较少。”(龚嘉盛摄)

Irene眼见一班电车职员视每辆电车如孩子般照顾,又像医生般检查保养,生锈或油渍也逃不过他们细心的观察,“我在旁纪录拍摄,它(电车)渐渐也变成我的老朋友,现在见到会觉得它有灵魂,并非一个交通工具般简单,感觉微妙,我们好像认识很久。”

她说比起其交通工具,电车犹如“走动的布景”。“它不是困在车厢里,外面漆黑一片,而是沿路看到很多街道风景、广告招牌,换上一幕幕活的活动布景板。”而且,Irene觉得,乘客与车长的距离很近。“乘客对这老家伙有感情,与车长也有感情,朝夕上车时也相见打招呼。它(电车)已融入社区,成为邻里之一。”

除了拍摄车厂运作,Irene亦驻足拍过大部分主要的电车站,金钟至中环、跑马地、湾仔和北角,东至筲箕湾,也都在车上或街道拍摄电车。(龚嘉盛摄)

以艺术角度记录电车 “若大众能看懂,我会好开心”

以往也有不少本地电车迷出书记录叮叮,如香港电车迷会会长李俊龙的《香港电车:叮嘱110年》及其他合著电车书,内有叮叮百年历史的珍贵图片。是次新书作者Irene却希望从艺术角度看叮叮。“我唔系咩摄影大师或电车专家,好多机械技术知识都向电车职员讨教认识。我系怀住一个谦卑嘅心去纪录叮叮,佢喺2015至2018年系一个历史印记,capture(捕捉)一啲佢嘅相。”

从事艺术工作逾十年的她说以往欣赏艺术作品,不时要看旁边的创作描述才看懂。她这次决定贴地创作。“有啲观众钟意估估吓觉得有趣,但我想大家睇得明电车呢样嘢。如果每个人都睇得明我讲咩,我会好开心!”Irene说。

点击下图看Irene如何花三年追踪电车多个“24小时”:

+10
Irene希望港人更认识就在身边的叮叮,盼望日后香港有一所永久电车展览馆的成立,将一班摄影师、香港电车、电车收藏家和电车迷多年来的珍藏,作恒常展览,与大众及游客分享。( © Irene Flanhar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