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过路权】城市发展 为野生动物留一条通道
发展与保育,从来都被放置于天秤的两端,互相角力。基建工程如欠缺周全计划,除了沦为大白象工程,亦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动物通道是普遍发展国家缓解自然生境被分割的措施,用以重新连接栖息地和动物的活动范围。然而,这样的缓解措施是否达到保育目的?香港现时的动物通道又能否吸引动物使用?摄影:陈焯𪸩、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天桥、隧道、高速公路等建设,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构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不过,对野生动物来说,却是一种危机。这些道路建设不但对原来的自然栖息地造成不能逆转的破坏,还会把栖息地分割,令动物的活动范围受阻,对牠们的生存及繁殖带来深远的影响。
栖息地被分割
香港教育学院科学与环境学系讲师蒋志超博士指,野生动物的生境被城市发展分割,长远来说会令物种的生存率下降,最坏情况更会令物种灭绝。“人类发展对大自然的其中一个威胁,就是Habitat Fragmentation(栖息地零碎化)。野生动物必须四处走,以寻找食物及配偶,栖息地零碎化对流动性高的动物如大象及老虎等影响较大,会减低牠们寻找配偶的机会。”动物族群被分割,降低了沟通机会,长远而言,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会因而缩窄,较易出现基因遗传病。
动物通道连接栖息地
为了缓解栖息地被分割的问题,不少地方都会选择兴建Wildlife Corridor(野生动物通道)作为补偿措施。早在90年代,国际间已有野生动物通道的构思,可以是天桥或隧道,除了方便动物来往被分割的栖息地,亦可避免横过公路时被汽车撞倒,减低路杀(Roadkill)意外。“高速公路横跨几条行车线,对动物来说是一种阻碍,尤其较胆小的动物,横过会有困难,野生动物通道是要连接被分割了的栖息地,令野生动物可再次往来穿梭,减低影响。”
香港首条动物通道
至于香港,其实早于1998年已建成首条动物通道。这条位于三号干线汀九段的动物通道(下称“大榄动物通道”),是一条直径约1.8米、长约70米的圆形石屎管道,贯通大榄隧道汀九段以下山坡,横跨6条行车线。据当年的环评报告指,大榄隧道与元朗引道发展对自然生态的潜在影响,会使动物失去栖息地或受到滋扰,其中一项缓解措施就是兴建一条野生动物走廊。三号干线(郊野公园段)有限公司回复记者查询时亦指,当初兴建动物通道是让野生动物横越收费区时,避免危害动物本身及道路使用者之安全。
虽然动物通道已启用近廿载,但似乎香港人对它并没有太多认识,大部分人都闻所未闻。自启用以来,渔护署亦只对通道进行过两次监测调查。有从事生态研究人士指,这条动物通道的设计及选址不当,导致使用率偏低。为了解本港首条动物通道的实况,记者曾先后两次亲身到现场了解,看看这条动物通道是否能帮助野生动物过路,并尝试寻找动物使用它的痕迹。
与记者同行的,是香港自然生态论坛成员陈涛。他修读环境科学,热爱自然生态,对哺乳类动物素有研究。实地考察前,他对这条动物通道不抱太大期望。“从照片看,外形与一般石屎水渠无异,而渔护署亦只记录到两只果子狸曾经过这里,我很怀疑野生动物是否真的会使用这条通道。”
对这通道的调查,渔护署至今进行过两次,第一次于2002至2003年间,为期6个月,分别于通道内外设置红外线自动摄影机,监测哺乳类动物使用动物通道的情况。结果显示,在那半年间只有两只果子狸曾使用通道;相隔约10年,渔护署再于2011至2013年间对通道进行监测,结果记录到果子狸及豹猫多次使用通道。渔护署的结论是:“相信部分野生动物已适应该项人工设施,因此有关通道的使用率有所提高。”
实地考察动物通道
带着这仅有的资料,还有照片中的“圆形石屎管道”印象,我们模糊地展开了这次旅程。说是“模糊”,是因为关于这条动物通道的资料实在不多,除了渔护署的基本资料外,就只有网上一些由登山人士所拍下的照片。这些零碎的资料的背后,是否真的如渔护署所指,多年来动物已经“适应该项人工设施”?
动物通道邻近大榄郊野公园,虽然因土壤侵蚀而变成一片劣地,但经过大量植树工程,现在已成为郁郁苍苍的一片。过去,渔护署曾记录到野生动物如果子狸、豹猫、野猪、东亚豪猪、赤麂、臭鼩和红颊獴等都曾在这范围出现。在前往动物通道的途中,我们在附近一带树丛内找到一些挖掘的痕迹,相信是由野生动物如野猪等寻找食物所造成的。而在距离动物通道稍远的位置,同行人士更亲眼目睹赤麂的踪影,证明这一带是不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设计未能吸引多样化动物
沿山坡而下,及至一片丛林间,终于见到脑海中那“圆形石屎管道”。真实环境与照片所见相差不太大:动物通道的入口设在斜坡上,由楼梯连接地面。斜坡种了树木,动物通道的上方已是公路行车线,而行车线与斜坡间的大部分位置都围起了铁丝网。这段楼梯旁边设有扶手,相信是方便维修人员进出。我们拾级而上,走进长长的管道内,漆黑一片,唯一指引就只有另一端出口的自然光源,如果没有电筒辅助照明,实在不敢踏足。
进入隧道,内里比想像中干净,略为凉爽,没有污渍及异味,也没有积水,石屎地上有少许枯叶及泥堆,而且管道内壁也是出奇地干净,几乎不带半点污渍。我们慢慢地继续前进,陈涛用电筒小心翼翼地照看地面及墙壁,试图寻找动物留下的痕迹。
网上曾有人指,曾于通道内发现一些小黄麖的脚印,不过我们当日并没有找到。在隧道内找到的唯一野生动物,是隐藏于石屎缝隙的中国壁虎,还发现了壁虎蛋,大部分都已破壳而出。
经实地观察后,陈涛认为这条通道无论在选址或设计等各方面都强差人意。首先,他认为通道既窄且长,内部昏暗,一些动物未必有勇气进入,尝试探索这个陌生环境。“果子狸或豹猫等捕猎动物比较有可能会利用这条通道来寻找食物,至于一些胆小的动物如赤麂,我不相信牠们会使用。”
此外,陈涛认为圆形水管没有足够的平面,营造高低起伏的地貌,也没有可以积水的地方,设计过於单调,未能吸引不同种类的动物使用。“只用单一物料建造,设计太过单一化。就连鼠类都没有使用记录,石屎地面不太利于两栖类及哺乳类动物使用,反而壁虎就最爱石屎,亦有缝隙给牠们产卵。”
单从人类角度考虑
至于选址,动物通道位于隧道入口下方,陈涛相信是为了方便隧道公司管理及维修。加上石屎是工程最容易得到的物料,而且成本低。至于那段楼梯及扶手,显然也是为了方便人类活动而加设。
除了这条动物通道,陈涛认为,动物要穿梭公路两边,仍有其他选择。“大榄隧道入口后方已是一个自然生境,动物走远一点同样可以越过对面,而附近亦有其他引水道,若动物要横过到对面,我不觉得会有很大的难度。”最令人费解的是,动物通道旁设有另一条隧道,相信是给工程车使用通过到对面。陈涛笑说,如果放一个红外线自动摄影机在这边监察,肯定会比在动物通道记录到更多动物经过。“这边较阔,动物会觉得较comfort(安全)。在两者之间,动物会否选择那条又窄又黑的动物通道呢?对此我有所保留。”
应营造生境多样性
“不同动物对生境都有不同要求,设计动物通道时必须对当地环境及动物有彻底的了解。”陈涛说,要视乎是否针对某种动物而设计,一般来说,通道的设计会以吸引多种类动物使用为本。“所以天桥相对上有较高的可塑性,可营造生境多样性,如灌木、草、石头、积水等,至少让动物觉得安全,吸引多种动物使用,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另一方面,蒋博士亦指通道的环境不能与周遭环境相差太远,要营造类似的生境,动物才会穿越。“其实主要是靠营造环境来吸引动物使用,让牠们较容易适应。”
除了设计元素,通道落成后的监测工作也很重要。例如定期在通道内或附近放置红外线自动摄影机,记录动物的使用情况,亦须进行生态调查,实地考察是否有动物留下痕迹。蒋博士认同大榄动物通道尚有改善的地方,但他认为,有证据证明曾有动物使用,已经值得欣慰。“要评估通道能否发挥功效,须作进一步实质的调查,例如动物的分布及密度,才可作准确判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