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Q&A】政策下的隐形人——少数族裔妇女喺边度?
编按:还记得三月二十一日你在做什么?可能都是返工放工搭车食饭,但唔讲唔知,原来也是“国际消除种裔歧视日”;我们都以为少数族裔妇女就在维园、天桥底自成一角,而这些定型可能是歧视的根源?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文:简佩坤(妇女动力基金署理行政总监)
如果在街市看见一位貌似印尼人的女士,你会否认为她就是工人姐姐呢?然后,你又会否觉得她应该有点蠢,不够勤力呢?
我们对少数族裔的不认识,加上女性身份、语言、经济地位等多重弱势,令我们很容易对她们有更多定型想像,从而有歧视的行为产生。
国际妇女节的两星期后,便是另一个跟边缘女性很有关系的日子,那便是三月二十一日的“国际消除种裔歧视日”。一九六零年,南非沙佩维尔的和平示威中,警察杀害了六十九名反对种族隔离的示威者,联合国便于一九六六年,决定订这日为“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希望国际社会能致力消除以各种形式对种族歧视。
根据政府统计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统计数字”,于二零一六年,只计算菲律宾、印尼、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泰国,这几个比较主要的少数族族裔在港人口(不一定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共有四十二万七千六百二十三人,当中却有三十八万二千三百二十八名是女性,占这群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但,其实我们对这些少数种裔女性有几多了解呢?
这群女性每日都与我们擦身而过,但很多由于语言不通;又或是社经地位较低;又或是族裔文化本身,令妇女们少与社区互动;又或是她们只身从家乡嫁来香港,没有朋友,对社区又不认识,而不能或不敢与我们对话,而我们也因此而对她们视而不见。又或是我们对这群女性有一些固有想法,较为负面地去看她们。由于人数偏少,语言不通,声音薄弱下,政府有很多政策也没有考虑她们的需要。或是那些政策是由上而下,认为那是她们的需要。
在我们的资助计划中,有的发现很多受家暴对待的少数族裔妇女,因为现有的服务没有足够的性别与种族敏感度,所以会选择继续现有生活。故此,有团体尝试建立一套由受家暴对待的少数族裔妇女出发的支援服务,使之更贴近她们的需要,愿意从恐惧与绝望中跳出来。也有团体训练少数族裔女性成为领袖,使她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带领社群表达意见,让更多本港人士了解她们的处境,政府在制订政策时,会汲纳她们的声音。
虽然联合国今年会审议中国及香港在执行《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的情况,而平等机会委员会也有《种族歧视条例》,但很多少数族裔人士根本不了解这公约和条例。我们鼓励政府继续在政策层面改善消除种族歧视外,也多投放资源,让少数族裔女性能参与社区,鼓励发声,让更多人看见她们。
下次在社区里,看见不同族裔的妇女时,打声招呼,可能你会发现她们的不一样。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