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滩告急.一】龙尾滩:兴建人工沙滩,赶绝海洋生物

撰文: 赵晓彤
出版:更新:

龙尾滩,一个大埔马路边、孕育着400种海洋生物的泥滩,经历了民间与政府的十年角力,还是阻止不了挖土机进场,把天然泥滩改建为人工沙滩的工程。龙尾滩保育事件后,泥滩生态价值才开始多人谈论,同时,香港的天然泥滩因各种城市发展的工程而愈来愈少。本专题与读者一起走访龙尾滩、水口、东涌湾等故事,再看看个人与团体最近如何推广泥滩生态知识,希望泥滩仍在时,更多人认识这些美丽的风景。
摄影:吴炜豪、受访者提供
(“泥滩告急”系列之一)

“希望海马的出现可以改变牠自己的命运。”2009年,李锦华(Derek)仍抱希望,他当年在龙尾发现了受保护的濒危动物管海马(又称黄海马)。早在1970年代,Derek已常在龙尾旁边的大尾督玩风帆和独木舟,他是海洋生物爱好者,“寻宝”足迹遍及香港多个海域,就是没有走到这么近的龙尾看看。

直至2007年,政府提出把龙尾滩的200米范围改建为人工沙滩,“龙尾战队”的Derek、黄志俊(Dickson)、李少文(少文)、关祝文(滩主)等一行人才开始到龙尾考察,惊觉一条行车马路旁边的不显眼小泥滩,竟是一个众多生物栖息的自然世界。从2007年至今,他们已在龙尾发现逾400种生物。去年12月,龙尾人工沙滩工程正式动工。

生物丰富的龙尾泥滩即将改建为人工泳滩。

少文说:“龙尾跟其他泥滩的最大分别是生境多样性,200米这么少的地方有这么多生境和分层,潮水位又低,坡道又平,分层很清楚,从最低的礁石滩,到一个烂泥滩,到软泥滩,接着是潮间带,然后有河,有咸淡水交界,有少少红树,整个环境非常多变,就会有很多不同生物。”相比龙尾生物经“生物搬迁”后的新居汀角东,“那里是很纯粹的红树环境,可以容纳的生物品种自然少一点。龙尾是很多不同生境聚合在一起,又刚巧吸引了这么多高生态价值的生物。”

直至2012年,“龙尾战队”已在这里发现22种具保育价值的潮间带物种,如管海马、飞白枫海星、清齿宝螺、北方沙鳅,其中包括三种香港新记录物种:眼斑豹鳎、大口犁突虾虎鱼、红疣海星。少文是“龙尾战队”里最早知道人工沙滩工程的人,可是,他最初完全不知道如何评估海岸的生态价值。

+3

早于2005年,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把龙尾人工沙滩列为25项优先工程项目;2007年,政府正式提出把龙尾改建为人工沙滩,当时的环评报告指该处只有23种生物,生态价值低。工程原定2008年动工,2010年竣工。少文因在环团长春社工作,2006年开始跟进此事,“但我不熟悉海洋生态,环团也很少海岸生态的专家,所以当时政府顾问说什么,我们主要在制度和规划上给意见。”当时,他觉得龙尾附近是汀角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SSSI),担心工程会影响汀角的生态,下班后,他把报章对人工沙滩的报道转载至香港自然生态论坛。

这篇报道引起了版友Derek的好奇。“70年代,我已开始在附近大尾督玩风帆和独木舟,记忆里,这里的水质是不宜下水的,再加上汀角是SSSI,有一大片红树林,更何况,香港所有沙滩都是向海的、开扬的,而龙尾是吐露港内海中的内海,积聚了很多沉积物,水质欠佳,为什么要在一个不适合兴建沙滩的地方建沙滩呢?”

龙尾是吐露港内海中的内海,积聚了很多沉积物,水质欠佳,为什么要在一个不适合兴建沙滩的地方建沙滩呢?
香港自然生态论坛版友Derek
学术界一贯说红树才有生态价值,原来绝对不是事实。
生态导师Dickson

他们赶紧筹备圣诞节的记者会,公布当晚的发现,质疑环评报告指龙尾生态价值低是不符事实,且该处水质大部份时间均被评为极差和欠佳,他们反对土木工程拓展署拟斥资1.3亿元在龙尾兴建一个不能游水的臭滩。接下来一个月,他们继续考察,发现逾百种生物,环境咨询委员会要求环评公司重做生态调查。环评公司于2008年的补充报告记录了138种生物,惟坚持龙尾是生态价值低、可被取代的泥滩。此后,环咨会接纳报告,发出环境许可证,城规会通过更改土地用途,立法会财委会于2012年7月通过2亿820万元拨款。同年,政府提出“汀角+”(汀角海岸生态保育计划),将龙尾与汀角SSSI之间的汀角东纳入补育计划以作补偿,并拟搬迁受影响的海洋生物到汀角东。

这几年间,Derek于2009年在龙尾发现四只两大两小的管海马,此后发现管海马的小族群定居龙尾,牠们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物种。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期间于本港31个地点进行的海马普查,又发现六只黄海马。Derek说:“在龙尾发现管海马之前,香港没有人研究海马,以为海马只在珊瑚区活动,没有理由在水浅的泥滩出没,可是管海马正是在河口生活的海马,打破了一般人对海马的认识,牠们甚至在这里繁殖,我在龙尾看见怀孕的海马和小海马。”

龙尾滩的生物搬迁工程已展开,滩内处处是挖土机碾过的车痕。

同时,Derek看见龙尾的芦慈河河口咸淡水交界,有海水鱼幼鱼生活,也有淡水蟹如日本绒螫蟹在交配和繁殖。“蟹卵孵化成浮游幼体,再发育为底栖幼蟹,才会回到溪流的上游生活,这些生物需要天然河口来完成繁殖的使命。”

Derek续说:“当年一公布兴建人工泳滩,龙尾附近的地价立即提升,这已不是生态问题,而是地产利益,你看见整个汀角将会有水疗酒店等不同发展,这里要被打造成香港的芭堤雅,但就算是经济发展,你也要讲真话,不能硬把龙尾说成一个生态价值低的地方!”

2012年10月,约30个环团与跨界别组织成立“守护龙尾大联盟”,并于成立六天后,在政府总部草地举行“守护龙尾大集会”,约3,000人参加。此时,他们已在龙尾发现逾360种海岸生物,其中315种是潮间带生物,他们要求撤回工程的环境许可证。

Dickson说:“一个地方的生态价值高不高,就是你去得多不多,你调查得够不够努力。”“在龙尾的经历令我觉得每一个天然滩涂都好像人有自己的个性,你叫我选到底哪个海岸的生态价值高?我会说只要是天然滩涂的生态价值都高,因为它有自己的个性,而城市因填海、起路、拉直海岸来造人工化的海岸,天然滩涂已买少见少。”

一个地方的生态价值高不高,就是你去得多不多,你调查得够不够努力。
生态导师Dickson
你不要以为是很高科技地搬,他们用低端方法对待低端生物,整件事很不科学。
长春社高级公共事务经理李少文
龙尾的晚上(关祝文摄)

十年抗争,龙尾仍是由生物乐园变成生物墓园,管海马曝光人前并没有改变牠们的命运。最近,除非是发现新物种,否则,“龙尾战队”的队友愈来愈少在龙尾出现了。

惟有滩主坚持留下来,人工沙滩工程封了200米范围,他就在工程范围外继续点算生物。他发现仍有不少海牛、海星、鱼、蟹、虾在工程范围外游动,生物并没有轻易放弃牠们的家园,他也不放弃这里的生物。“我们去年仍发现新物种节庆多彩海牛,但伤感的是牠回来产卵,卵却未必可以孵化长大。”

他是在2007年的圣诞节记者会后才到龙尾看看,冬夜站在海水里,看着微生物闪闪发光,擡头是群山包围的一片星海,天上的星海与海里的生物星光互相倒映,人在其中,他被龙尾深深吸引。他频频来访,为龙尾的生物做视像记录,战队成员称呼他做滩主。“这是一场几乎必败的仗,从一开始已是倒数,但我们至少把工程延迟了八年。”“我们做的是对的,只是我们势孤力弱,以及面对一个不讲道理的政权而已。”“如果政府带头破坏或做不该做的事,就由人民自己来拯救或保留。”

这是一场几乎必败的仗,从一开始已是倒数,但我们至少把工程延迟了八年。
“龙尾滩主”关祝文

这些海洋生物仍住在龙尾:

+2

除了龙尾滩,尚有这些泥滩的故事:

【泥滩告急.二】水口:“南保育”前,已是动物乐土

【泥滩告急.三】东涌湾:保护河口,也要保护河流

【泥滩告急.四】趁泥滩仍在,推广泥滩生态

上文刊载于第9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月29日)《泥滩告急》。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月2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7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