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滩告急.四】趁泥滩仍在,推广泥滩生态
幸好东涌湾在东涌新市镇发展的同时保留下来,泥滩生物仍有居所,我们仍可在这里细看滩涂生物。初冬早上,一群修读生物科的中学生拿着泥滩生态普查用的样线、样方、泥铲等工具,在距离民居约五分钟路程的东涌湾蹲下来,细看泥滩里各种各样的小生物。这群学生来自观塘官立中学,他们穿过一大片红树林,原本,泥滩上爬行着满地的蟹,一见人来,立时四散回到各自的小泥洞,移动速度快得好像一层细沙扬起。同学低头点算样方里的生物:蟹、螺、蛤……又拿起一份泥滩生物物种图鉴来核对,在“环境大使”大学生的指导下,渐渐掌握如何凭纹理、形状分辨这些小生物的种类。摄:吴炜豪、受访者提供(“泥滩告急”系列之四)
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来泥滩,没有穿上合适的水鞋,不然可以走到泥泞更深、更多生物的地方;蟹是当日最受欢迎的生物,他们一发现极细小的蟹便非常兴奋,可是胆小的蟹总是立即躲在海螺后,伺机逃离这一大群观察者。这是“泥滩生物多面睇”的户外考察活动,这个计划由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学科主办,为期一年半,期间,他们也会举办公众讲座、展览、到校分享、小学生剧场等活动,希望向不同年龄层的人推广泥滩保育知识。他们在全港各大专院校招募了120个大学生担任“环境大使”,先后到不同泥滩考察,再协助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认识泥滩生物。户外考察是他们的重点项目,希望参与者亲身接触泥滩,亲眼见证泥滩生物的丰富。
负责人林嘉善博士(科大环境科学学科讲师)表示:“其实现在市民到泥滩活动是很普遍的,如掘蚬,这热潮因为资讯发达而蔓延得很快,人人都去泥滩玩,却很少人讲如何保育泥滩,所以我们希望办一个计划,让不同年龄的人都知道泥滩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欣赏牠们。泥滩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海岸积了一层泥,因为海浪不大,便积累了一些有机物,如海藻在这里生长,蟹和螺等小生物可能会吃海藻,较大的蟹就走来吃小蟹或是小螺、小蚬,又有弹涂鱼在吃泥里的腐烂物质,雀鸟又被吸引过来吃鱼、吃蟹……因为泥滩的生物如此丰富,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也要令市民知道泥滩活动不止掘蚬,不要忽略泥滩的其他成员。”
“泥滩生物多面睇”的其中一场讲座“香港海岸探索”,讲者张玛珊博士(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科学事务经理)也一直推动泥滩教育活动。去年,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筹办“海洋嘉年华”,模仿电子游戏Pokémon GO制作纸牌游戏卡“海岸小精灵”,20张游戏卡列明青蛤、奥莱彩螺、弹涂鱼等不同海岸生物的生境、外形特征、生存技等资料,参与者可按照卡片列明的寻找难度,尝试在泥滩找出这些小生物。
她接触的活动参与者,从五六岁到五六十岁也有。“很多人觉得泥滩很脏、很危险,不适合小朋友,但其实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指引,如不要跑——跑就看不到生物,不要徒手挖泥,也要注意自己和动物的安全,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开心、很安全地自行发掘。”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泥滩生物是招潮蟹,因为蟹钳是红色的,又大只又易看;其次是波子蟹,因为颜色是吸引的粉红、粉蓝色,而且波子蟹打直行路令小朋友觉得很神奇。“小朋友以为蟹一定是打横行的,但它向前行,其实也有些蟹是向后行,或者是游水而不是走路的,我们不可以用一个理所当然的心态去做自然观察,你要亲身去看才知道蟹到底怎样走路。”
小朋友以为蟹一定是打横行的,但它向前行,其实也有些蟹是向后行,或者是游水而不是走路的,我们不可以用一个理所当然的心态去做自然观察。
很多活动都是一次性,有时她会质疑活动的成效,没料有次活动,一个小孩子主动上前打招呼,说他之前跟她到泥滩观察后,常常叫爸爸妈妈带他到泥滩玩,还用手机拍下一大堆海洋生物的照片。“香港是一个很适合做生态活动的地方,你只要一小时就可以到达不同的生境,问题是我们怎样观察?有没有适合的配套和教育?你去到那个地方会做什么?掘蚬?把海洋生物捉回家养?现在到郊外的人多了很多,第一步是认识这些地方,下一步是如何减少对那个地方的影响?现在香港的教育未追得上郊游的普及程度,为生态带来压力,但环团、政府、教育团体都很努力地追回,这可能是一个生态灾难,同时也是一个加快生态教育的机会。”
“我希望更多人知道香港有很多天然海岸,同时因为城市发展而不断减少,很多人觉得这些泥滩很肮脏,不能游水,破坏了也不要紧,不如在泥滩兴建一个停车场更好,但只要你有耐性,在泥滩细看,你会看见很多不同的动物,泥滩是牠们很重要的家园。”
为了令更多人认识泥滩生态,有团体办讲座、办考察,有团体制作生物游戏卡,也有人选择用影片记录泥滩生物的故事。拍影片的冯汉城,每逢假日便到马鞍山一带的泥滩消磨时光。他自大学开始,每逢假日便沿着马鞍山的海岸踩单车,途经海星湾、泥涌湾、𪨶下、企岭下等地的泥滩,他随身携带相机,出游的另一目的是沿海拍下独特的雀鸟,而从观鸟开始,他渐渐留意到泥滩里的不同生物,如泥滩上一个个圆形的小沙球其实是蟹进食时搓成的,和尚蟹蟹洞上的沙球总是堆得特别高,而蟹洞往往深逾一米。他的镜头开始记录雀鸟以外的泥滩生物。一天下午,他忽然看见整个海滩都是和尚蟹——这些蟹的外表浑圆光滑得好像和尚的秃头,牠们像一大群军队一样在潮退时分的泥滩觅食——和尚蟹的英文名是Soldier Crab。忽然,几只候鸟灰尾鹬飞来泥滩啄食和尚蟹,几只濒危鸟类大滨鹬也降落在这里吃和尚蟹,就连躲在泥滩废弃车轮的宽额大额蟹也走出来捉起和尚蟹分尸食用,吓得和尚蟹四散逃亡,赶紧逃回自己的小泥洞。他拍摄了这个发生于下午的泥滩生死故事,制成影片放上他的脸书专页FHS Wildlife,获数百网友分享。
要夹潮水、要夹蟹的心情,所以你要非常细心地观察,而且持之以恒,才会有特别的发现。
他从小到大都喜欢生物,近年来泥滩多了,慢慢熟知不同蟹类出没的位置,开始想在这里拍摄影片,而人与生物的相遇往往讲求缘分,他在这里吃了几次白果,才在一个下午遇见如此浩大的厮杀阵容。翌日再来,泥滩安静,无事发生。“生物是你要有心看才能看见,如果你无心看就什么都看不见,而且要夹潮水、要夹蟹的心情,所以你要非常细心地观察,而且持之以恒,才会有特别的发现,一次半次是很难看见的,你要下星期再来,以年月计地来。”
小时候,父亲会带他到泥滩玩,他对龙尾滩的印象特别深刻,拿起地上的蟹摸几下再放回原处,渐渐喜欢这些小生物。最近,他买了一部水底摄录机,“我觉得泥滩有很多拍摄题材,但只在水面拍好像无法进入牠们的世界,我想尝试把摄录机放进水里拍,最想先拍龙尾,怕这个泥滩挨不下去。龙尾的事令我更有动力去拍摄,因为美景会忽然消失,而香港经历过不少这样的事。”为何拍片?“最诚实的答案是自己无事做想拍靓嘢,但也有少少使命感,就是记录香港的美景,拍片后如果大家喜欢看,好像大家就会喜欢大自然,想保护它。我拍完和尚蟹后,我身边的朋友都知道什么是和尚蟹。”
重温泥滩的故事:
上文刊载于第9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月29日)《泥滩告急》。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月2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7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