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寒流】最冻一天未必最危险? 长者低温症滞后发病不能忽略

撰文: 谢慧心
出版:更新:

今个星期香港受到寒流来袭,天文台预测整个星期气温都普遍在9度以下。对许多人来说,寒流是穿漂亮冬装或在火锅前大吃一顿的好日子,但持续的寒流对长者和露宿者来说,却随时是有生命威胁的日子。如何辨识长者和露宿者在寒流下的需要及提供适切的帮助?提供平安钟服务的长者安居协会及香港急症科医学院都有些具体的建议,给予家人与社区人士。

如果还有印象,踏入2018年,我们在一月上旬也曾迎来一次寒流,寒冷天气警告由1月8日持续至14日,而在1月9日凌晨4时左右更录得最低温度7.9度。半个月后,本周再次寒流来袭,根据天文台的九天天气预报,到2月6日气温将持续寒冷,最低温度都会在10度或以下。

最冷一天 未必是最危险的一天

在温度骤降的日子,不时都会听到长者或露宿者因抵受不住寒冷而送院。长者安居协会呼援及关怀服务经理萧慧莲指出,在1月平均每天有2,000人次使用平安服务,而在8-14日的寒流期间,在1月10日(即最冷一天之后),求助达最高峰共2,300人次;而在1月15日(即六天后),单日共有157宗个案需要送院治理,比平日平均100人,有明显上升。

她认为,这现象反映出寒流对长者的威胁,未必在最冷一天,反而往后数天才是关键。“在最冻那天未必会按钟求助,他们慢慢才会感到不舒服或感冒初起,最初没为意或未必想立即看医生,要隔几天后才会按钟。”

由20年前一次寒流引致过百名独居长者猝死,让香港的“平安钟”服务面世,发展至今天的“平安服务”。(资料图片/邓倩萤摄)

这现象,恰巧从急症室的求诊数字互为呼应。香港急症科医学院教育委员会主席徐锡汉医生指出,2010年有本地的研究指出,低温天气增加急症室求诊人次有滞后的现象,通常是最低温日子的3-5天之后。而从临床数字可见,在最低温的一天,急症室求诊人次会略有下降,估计是寒冷天气减低人们求诊意欲所致。

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徐锡汉医生指,严重的低温症可令脑部缺氧,患者会出现神智不清或胡言乱语的征状。(高仲明摄)

滞后发病 低温日3-5天后最高危

徐锡汉指出,气温下降,人体免疫力会转差,若没有适当保暖,容易感染病毒或疾病;另外,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甚至中风,都特别容易在低温天气下病发。至于低温症,有时是因,也有时是果。“低温症意指体温低于摄氏35度,它可以引发并发症。有时对于一些本身有病或体弱的人,因抵抗力减弱,身体在寒冷环境下会演绎为体温低。”他举例,有些肺炎患者的表征未必是发烧,而是体温过低。

住院舍长者也可能患低温症

所以,寒流天气下,长者、独居人士或露宿者尤其需要照顾。徐锡汉指,老人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度较低,若保暖不足容易出现低温症;而居于护老院舍的长者,若本身患病令调节体温的功能失效,即使居于室内也可能出现低温症,急症室有时也接收此类个案。故此他建议院舍在寒流日子,最好定时替长者量度体温及观察长者身体状况。

什么是低温症?身体温度低于摄氏35度以下。早期病征:不明显,较难察觉。包括:面色苍白、反应迟钝、身体活动减少、疲累、渴睡、晕眩等。严重病征:维生指数转变,如血压下跌、心跳变慢;器官功能如肝脏、肾脏等受影响、神智混乱(因脑部缺氧缺糖)、昏迷。处理方法:注意保温、定时量度体温以作预防。万一低温症病发,及早送院治疗。

寒流下,不论急症室或长者平安钟服务,都发现求诊或求助高峰期,是在最冷一天的数天之后,市民不容松懈。(高仲明摄)
长者安居协会呼援及关怀服务经理萧慧莲指出,上周寒流来临前,他们已向长者发出语音信息,提醒他们预备寒流来临,“未必所有长者会看新闻知道寒流来,要主动提醒他们。”(邓倩萤摄)

慰问独居长者

其实,长者安居协会的平安钟服务亦是因为1996年的一次寒流中,有过百名独居长者猝死后,由民间发起成立。服务由最初的“平安钟”,发展至现在兼顾室内固网及户外手机用户的“平安服务”,用户约逾8万人,超过九成为长者,平均年龄约70多岁。而求助个案约10%需要送院,其他90%属于情绪及社区支援。

萧慧莲说,有时长者与平安服务的关系,更多似是一种寄托。她忆起一月时曾有一老人在寒流夜求助,原来他到急症室求诊却忘记带足够金钱,离开医院后才发现没有车钱,惟有步行一句钟回家,却给平安服务“备案”,热线职员替老人联络警方,最后由警车送他回家。

寒流之下,不同的长者可能都面对不知如何开口求助的问题,不够御寒衣物、不够热食、不够保暖被子等等。他们均提醒家有长者、尤其独居长者的人士,在持续寒流期间,不妨多致电长者倾谈,透过声音可初步辨识长者身体状况。一个小贴士:如果听出长者气促或言语不清,有可能是低温症的先兆,最好亲身或请邻舍(如长者居于偏远地区)探望,以免错失及早求医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