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生物多样性计划》咨询周四截止 环团促公众提交意见

撰文: 黎明佩
出版:更新:
斑蓝小蜻,在香港栖息于南丫岛、罗湖、鹿颈、深屈及元朗。(图:WWF-HK)

香港的自然生态环境正不断减少,已威胁到一些高生态价值的地方,不断受到剧烈破坏,严重影响香港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另外,中华白海豚亦因香港西部海域的种种发展,面临极大威胁;濒危物种管海马的栖息地大埔龙尾滩,被政府批准人工泳滩工程;沙螺洞被清除植披,摧毁香港的蜻蜓及萤火虫重要栖息地。

现时,政府正制定本港第一份《香港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BSAP),作为香港未来5年保育生物多样性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建议,文件公众咨询期4月7日截止。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HK)副总监刘惠宁博士认为,咨询文件推出至今,社会反应较为冷淡。

大白鹭,常见留鸟及冬候鸟,广泛分布于香港。(图:Neil Fifer)

环团批评文件内容空泛

自2013年起,香港政府邀请了专家和学者,组成3层架构咨询委员会,展开长达3年的讨论。咨询委员会最后归纳出33项主要行动草案,以及400多项详细建议,但最后却并没有包括在政府提出的公众咨询文件中。文件于本年1月推出后,被环保团体批评内容空泛,未有就多种生物及栖息地,确切提出具体政策和行动目标,“香港自然生态学会”更批评咨询文件内容空洞,“令人诧异”。

刘博士提醒:“如果最终推出的BSAP缺乏实质目标和行动,我觉得香港是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为野生生物、大众和我们的下一代保留一个美好、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同时,“香港自然生态学会”亦指出,政府表明在首份BSAP制定后,将不会再有公众咨询,有关行动计划将实施5年。

公众咨询限期迫近,多个环保团体都对这份BSAP感到忧心,更各自邀请专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些被认为最具急切性、以及对香港的生态发展重要的环节,目的是让市民更轻易梳理出要项,并踊跃向政府提交意见。咨询期于4月7日截止,市民可于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的“公众咨询”网页提交意见

香港各个环保团体分别就《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咨询文件,整合出具体行动意见/保育要项的建议: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

香港自然生态论坛

长春社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公众咨询文件

中国于1993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公约 》),《 公约》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福祉的重要。虽然香港本身不是《公约》的缔约方,但中国在2011年把《公约》的适用范围延伸至香港,因此香港政府更有责任采取全面行动,具体确定未来5年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政策。

欧亚水獭,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列为近危的级别。(图:Sanchez & Lope及W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