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Van末路?】红Van不能入新市镇?红Van绿Van有何分别?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在铁路未发达的年代,公共小巴担当着一个重要的公共运输角色。但随着铁路网络不断扩展、新市镇发展,愈来愈少地方看见红色小巴。在一些第二、三代新市镇如青衣、东涌、将军澳,红色小巴完全绝迹,只有绿色小巴。不少新一代未能分清红色小巴和绿色小巴之别,究竟两者之间有何分别?为何在新市镇较少看到红色小巴踪影?

小巴以前只有14个座位,故又称“十四座”。(网上图片)

红Van=六七暴动“副产物”?

要了解红色小巴绿色小巴之别,首先要了解公共小巴的起源。上世纪50年代,有一种“白牌车”,亦即非法载客的私家车或小型货车(俗称“Van仔”)游走新界接客,有时会被警方扫荡。

1967 年,香港爆发“六七暴动”,巴士服务瘫痪,白牌车到街上“兜客”。为减少暴动对市民的影响,期间政府对白牌车“只眼开只眼闭”,默许它们在巴士站和电车站上落乘客。暴动结束后,“非法Van”车主便向政府争取成为合法载客交通工具。政府逐渐将白牌车登记成为合法载客交通工具,并于1969年7月宣布小巴服务合法化。据前高级警司何明新撰写的《警察指挥官手记》所形容,此举乃为“报答”那些Van仔车主。

不少红Van深宵时分提供服务,以高速见称,有市民称之为“亡命小巴”。(资料图片/蔡正邦摄)

既生红VAN,何生绿VAN?

红色小巴没有固定的路线、班次和收费,除禁区外,可行驶香港各区。红色小巴司机多数是个体户,自负盈亏,个别司机可能会坐地起价、任意停车等客、随时更改行车路线,甚至要求乘客中途转车等,乘客亦“有冤无路诉”。

政府其后透过不同手段鼓励红色小巴转为绿色小巴。政府在1974年起设立专线小巴制度,这类小巴按固定的路线、班次和收费提供服务,车顶为绿色。自1976年起,政府当局透过《公共小巴 (数目限定 )公告》,把公共小巴的数目限定为4,350辆,又订立停车限制和划定禁区以纾缓交通挤塞。

鼓励红色小巴转为专线小巴的官方解释例子有前运输局局长吴荣奎在2000年的说法:“因为专线小巴在营运方面受到运输署的直接监管,在服务质素方面较有保障。因此,如果有需要推出新的小巴路线,我们会以专线小巴形式发出营业牌照。”

不过,前高级警司何明新在《警察指挥官手记》就另有说法。他提到在全港贪污风气盛行的6、70年代,政府人员和警察会向小巴提供“有偿保护”,在廉政公署成立后,这些“服务”被大力打击,但黑势力却渗入小巴行业,收取服务费(即“保护费”)、入线费、晚间泊车费。“争地盘,黑帮厮杀时有发生,因是黑帮其中一主要收入来源,即使警方不定时打击,以及进行很多成功卧底行动,将很多黑势力瓦解,成功迫使非法活动收敛。这只是麻鹰捉鸡仔策略,始终是野草消不尽(注:应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旺角通宵红Van是不少夜归人士的“福音”,但亦有红Van被指霸占路面,阻塞交通。(资料图片)

为何红Van禁区多?

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曾在2014年解释,为了加强交通管理,政府自1970年代中起便限制红色小巴不能在“已有完备铁路及巴士网络的新发展地区”和在“新落成的快速公路”提供服务。

在考虑包括乘客需求和其他现有公共交通服务在内的各种因素后,若运输署认为应在某地区引入公共小巴服务,会安排专线小巴行走,例如早期发展的青衣及马鞍山,以及仍在发展中的将军澳及启德等,便有专线小巴而没有红色小巴。

香港公共小巴车主司机协进总会主席张汉华指,除了以上区域,天水围、沙田及很多新落成的屋邨也是红色小巴禁区。而一些新落成的快速公路如三号干线、青屿干线同样是红色小巴禁区。近数十年来,红色小巴数目不断下跌,而绿色小巴则不断增加。2000年全港有2,045辆红色小巴及2,305辆绿色专线小巴。截至 2017年7月,全港共有1,078辆红色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