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何方.四】房署搬龙门制空置假象 市区中转屋遭逐一清拆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我冇得拣。”这次遇到的清拆户,几乎全都说过这句话。寮屋、工厦㓥房——社会界定的违法建筑,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当他们正储存资本改善环境或轮候公屋的时期,唯有以各种不适切居所作为浮萍。可是,政府自2012年起大规模取缔工厦㓥房,居民的家园随时被清拆;但他们可以逃往哪里去呢?当他们失去家园时,本港的安置政策又能发挥保护网的作用吗?
(此为周报【清拆户逃离记】系列之四)
摄影:吴钟坤

中转屋作为安置政策主要一环,多年来却不被政府重视——由2007年起,政府以空置率高企、社会需求逐渐减少为由,陆续拆卸或改建位处西贡、天水围、元朗的中转屋,现时仅余下葵青石篱及屯门宝田中转屋。

到今年7月,政府宣布有意清拆石篱中转屋,连同附近地方一并改建为公屋,提供过千个单位,并建议居民迁到屯门宝田中转屋作替代。虽然有关计划要本年底才决定是否落实,但清拆石篱中转屋似乎势在必行。然而,将中转屋改建成公屋似乎迎合大众的需求,却忽略了另一部分人的需要。

政府以提高入住石篱的门槛为由,制造空置率高企的现象,实质为清拆铺路。
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团体及社区工作部服务干事方志睿

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团体及社区工作部服务干事方志睿表示,现时政府并未制定适切于工厦㓥房居民的安置政策。自2012年政府计划大规模取缔工厦开始,只是依循清拆寮屋的安置方法——即先到屯门宝田收容中心入住三个月,通过审查核实为“无家可归”后,才可编配上新界中转屋。

然而,除了屯门宝田中转屋,本港还有位处市区的石篱中转屋,提供1,928个单位。与屯门相比,石篱中转屋的位置更便利居于市区的迁拆户,为何政府只能安排受影响的居民入住屯门?方志睿估计,“政府以提高入住石篱的门槛为由,制造空置率高企的现象(现时石篱中转屋的入住率只得三成),实质为清拆铺路。”他解释,以往荃湾二坡坊大火、马头围道唐楼倒塌事故或早年花园街大火,受灾居民均能立刻到石篱中转屋暂住;但今年荃湾享和街火灾后,政府竟要居民先到屯门收容中心暂住。“房屋署解释之前是酌情让街坊入石篱,但现在他觉得(享和街灾民)未合乎资格,所以就拒绝批准,可以说是‘龙门任佢摆’。”

方志睿补充,即使二坡坊大火的灾民在石篱中转屋暂住三个月后,房屋署亦有再次发信要求他们搬到宝田中转屋。“成件事好唔人性化同好讽刺,明明他们已经住在这里。当初系天灾人祸让他们来石篱,即是证明他们都有需要;现在连元气都未恢复,就要担心去宝田。”

【家在何方.一】警棍盾牌下 清拆户流落收容中心中转屋寻安稳

【家在何方.二】偷窃拆灯仍留守  工厦住客望能有真正体恤安置

楼龄有50多年的石篱中转屋在现代公屋当中份外显眼。

【家在何方.三】㓥房家庭提心吊胆再租非法工厦:根本无处容身

【家在何方.结语】空置公屋、政府宿舍 市区不乏地可划为中转屋

政府明显觉得现在的需要极少。这亦反映政府眼中什么才符合成本效益。中转屋是过渡性质,不能占政府太多资源。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教授叶毅明

取缔㓥房 毫无安置措施

方志睿解释,若居民有意入住石篱中转屋,在收容中心住满三个月后,须再通过社会福利署的审查才有机会获批。以2015年荣丰工厦清拆事件为例,10多伙的㓥房户当中,有12人愿意入住收容中心,但最终只有10人获分派到宝田中转屋;他说过往并没有任何人在㓥房清拆后可获分派入住石篱中转屋。“政府一直以避免滥用市区中转屋再驳上公屋为由,收紧入住石篱中转屋的条件;但实情是正在抹杀中转屋的角色。”

影子长策会成员陈绍铭曾于《住屋不是命运》撰文提到,中转屋为2000年代取缔临时房屋而建。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于2000年讨论中转屋政策的文件指,当时中转屋的需求殷切,故房委会计划于1995年至1999年间把葵盛东邨第12座及石篱二邨第10、11座翻新为中转房屋,并在西贡及朗边兴建组屋,连同后来落成的屯门宝田邨及天水围天恩邨,最高峰时共有16,445个中转屋单位。然而,房屋署指西贡、葵盛及朗边中转房屋的空置率高企,需求逐渐减少,自2007年起逐渐清拆,而宝田邨及天恩邨亦于2004年改为公屋;现时仅余石篱及余下的宝田中转屋,仅供应5,532个单位。

《住屋不是命运》记录政府过往曾进行三次大规模取缔不适切居所,包括1980年代的寮屋登记制度、1990年代初的《床位寓所条例》及近期“丁屋僭建物申报计划”。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教授叶毅明提到,当时政府大量兴建临时房屋,目的是安置未获编配公屋的寮屋或天台屋居民。“最初就是1980年代清拆寮屋,直至1990年代则是天台屋。1970至1980年代轮候公屋的时间需要七至十年,三年上楼是1990年代尾的说法,即使合资格都要等,临屋的出现就可让受清拆影响的居民,在上楼前作为过渡。”

由取缔寮屋、天台屋而建的临时房屋,到安置笼屋居民而设的单身人士宿舍,政府均有一套政策安置居民,为何现时处理工厦及违法㓥房时,却计划清拆中转屋,这不是政策倒退吗?叶毅明说:“政府明显觉得现在的需要极少。这亦反映政府眼中什么才符合成本效益。中转屋是过渡性质,不能占政府太多资源。如此一来,政府会想为何不兴建永久公屋?”

朗边中转屋于2013年起封闭,将改建为公屋。(资料图片)

家庭结构转变 过渡房屋需求培增

中转屋的作用与公屋不尽相同。方志睿明言他们绝不反对兴建公屋,也不需要政府重新兴建中转屋,只是希望当权者以市区街坊的需要出发,以市区空置单位作替代。然而,申请中转屋的居民最终也希望上公屋,那么增建公屋不就是解决方法吗?现时,公屋轮候册的累积申请已达27.59万宗申请,一般家庭轮候时间长达4.6年。距离上公屋还有约五年时间,居民则要到处寻觅住所,是以中转屋提供的缓冲作用实在不容忽视。

按统计处数字,2015年有19.9万人居于㓥房,较前年上升2.3%;而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则粗略估计,现时约有1万人居于工厦㓥房。政府去年发表的“香港分间楼宇单位的住屋状况”报告显示,53.2%的住户没有申请公屋,这反映单是兴建公屋并不够解决工厦㓥房的问题,关键之处是在公屋、私楼以及不适切房屋以外,能否有不同选择。“记得好几年前也有人建议过推出另类公屋,意即将公屋的租约定为三至五年,规格不需要定得太高,可以帮忙市民储存多些资本,作一个过渡。”

“增建公屋只是其中一个方法。我们要留意的是香港家庭结构改变,与房屋需求关系十分密切。例如离婚率上升,有额外住屋需要;迟婚的年轻一辈渴求经济独立,这又会揾屋自住;加上劳工政策改变,输入专才后就有住屋需求。这班人或许未够资格上公屋,而社会则需要过渡性房屋协助他们。”

政府曾于6个地方兴建中转屋,最多可供应16,445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