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有普选?村民提议实用设施、拒绝“小白象” 小朋友都有票投
年前鲗鱼涌耗资21万元兴建“不能避雨的避雨亭”,惹来众怒,如果不想再有这些地区“小白象”,可以怎样?社联和仁爱堂最近一同在屯门嚤啰山村发起社区提案计划,由村民提出真正有用的方案,上周五更举办投票日,实行真普选!
落村收集整理7提案 投票后2个月内实行
晚上7时,缺乏路灯的嚤啰山村里,不少路都显得幽暗。一个村民踏出家门,旁边的太阳能灯一闪,照亮了小径。“喂投票呀?”仁爱堂社工甘根明(阿甘)问。“是啊。”那村民笑笑,踢着拖鞋急步走往村口,在煮饭前偷片刻去投票。
这天是嚤啰山村社区提案的投票日,此前阿甘走访村落收集居民意见,整理出7个提案,包括在空地装摇摇板、在暗处装太阳能灯、在斜路铺上防滑物料等,除了其中的修树方案因经费不足只供参考外,票数最高的两个方案将由公益金赞助的社联社区营造研究计划资助,在两个月内实行。除了嚤啰山村外,社联还分别和另外两个非牟利机构在秀茂坪、西区进行其他试验,希望推动社区自发的文化。
嚤啰山村这天的投票日,正是培养自发文化的重要一环——“由家门踏出一步,走进社区,已是基本的参与。多些参与后,慢慢为自己的社区、自己的事发声。”阿甘说。若再有人提议建设“不能避雨亭”,也可及早阻止。
让村民打开门缝 由思考到参与
那盏照亮小路的太阳能灯,也是靠村民才能发亮。2016年仁爱堂觅得资助,由几个村民和义工在村中较暗的地方安装太阳能灯,后来发现太阳能灯所处位置较暗,难以吸光,有村民随即主动把灯改装,重新安到适合的地方。
然而要令大家真正踊跃参与,其实不易。这条村依山而建,有多个出入口,村民之间关系疏离,对村的归属感不大,见到提案、投票这回事,很多人都瞥一眼就离去。“他们保护意识较强。”阿甘苦笑着说。村内不时会见到“嚤啰山村委会”的告示板,但其实这个委员会班底不定,开会也只是阿甘和同事走到广场、村口,和正在休憩的村民闲聊。
不过对阿甘来说,每做一次这些行动,都有机会让村民打开多一点点门缝。收集提案的过程中,他成功令一个本来什么也没所谓的村民想起:村内的栏杆很久也没涂了,不如涂涂漆吧。到了投票这天,有村民看见自己的提案,不禁露出笑容——原来自己的想法,真的有可能实现。
投票当日,平日较被动的村民也对票站看多了两眼;又有人正要走过时,听到邻里说“投票呀,选哪个方案改善社区”,就随即转过来,随邻里走向告示板去看那些方案;还有人自己投完票,一会又特地带着女儿前来。村民黄太说:“支持他们即是支持我们自己。”另一村民徐女士很欣赏投票日:“投票公平些,不是你说做什么便做什么,自己都可以话事。”
提游乐场方案小朋友反选装路灯
可以话事的,还包括满6岁的小朋友。7个方案中,有两个由小朋友提出,一个想在空地设摇摇板,一个想放乒乓球台。前者的提案人陈小朋友正在读小学,她说村内没甚么地方玩。不过最后她却投了装太阳能灯的方案:“这个方案好像较全面,平日走过那条路时都觉得很暗。”小小人儿,也有自己的思考。
当日还有个刚满6岁的小女孩见哥哥投票,频说:“我又要投!”获准许后,她高兴地拿起代表票的筹码,放到她心仪方案的票箱中,甜甜地笑着。投完票要写名登记避免重复,她一笔一划地写,比谁都认真。
阿甘说:“很多人的(政治)冷感是从少年时就开始的,因为没人给他们话事,他们就觉得不关我事。我们想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有权选择。”他又指,不同年龄的人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不想无视小朋友的需要。
在大人小朋友一同参与下,最后胜出的方案分别是在村口暗处装灯、在空地设摇摇板,大人小朋友的需要都满足到。这次的提案将获资金资助,但即使没有资金,其实也一样可以像他们那样举行社区提案,向区议员提出获选的方案,带入议会。两个月后,这条村就会多了些光和几个摇摇板。你又会想你的社区变成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