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战争的视角拼图——旁观的外国导演
“许鞍华居然拍主旋律电影!”“只有邓寇克,哪有大行动?”提起二战,很多人脑海马上浮现《雷霆伞兵》等枪林弹雨大场面。近日几部有关二战电影接二连三上演,转而刻划战争大时代小人物。抛开战争刻板印象,却惹来两极评价。我们选取了五个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如果纯粹从政治背景出发,几个故事都有点自相矛盾。成王败寇,或受后世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令人容易先入为主地作价值判断。让我们抛开桎梏,一起跟从他们的视角,听听他们的故事,尝试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战争拼图。
外国人眼中的“战争”
“他x的!这是个大故事!”美籍独立电影导演Craig McCourry跟不少人一样,一年只到教堂一次,就是在圣诞前夕参加崇拜。去年他浸淫于圣诗和节日气氛中,忽然忆起香港曾于圣诞节沦陷。“太对立了!这神圣的节日把各个家庭众集在一起,但战争却把它们撕裂摧毁!”两者的巨大张力,促使他决定开拍一套以香港黑色圣诞日为背景的电影。
中港两地谈论“抗日战争”时,难免受“家仇国恨”影响。当一个曾穿梭世界各地拍戏外国电影人,说一个香港的二战故事,理应没有民族主义包袱,亦没有上一代所灌输的感情色彩。故事背后承载的,可会是另一个高度?
以史实作背景说故事,比纯历史书写有弹性,取材却十分重要。Craig决定以一个加拿大兵为其中一个主角──根据史实,加拿大军11月抵港,日军即于12月8日突袭香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加国青年,即将面对的事有多复杂,那刻他不会知道,有的只是绝望。“我的故事里没有英雄,有的只是战争的悲痛。”
Craig不打算大篇幅描绘战争场面,当他把自己代入那个年代,普通人在战时的挣扎,一切仿佛重现眼前。即使是胜利一方,他们庆祝过后回到家里,照片上某某也不会再回来。既然如此,无论是哪个国家,还是国共等不同意识形态,都不再重要。因为在人文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书写战争?电影中另一主角是一名记者,Craig觉得记者都爱战争,因为战争中的故事太有力量了。因为战争,人性最光辉和最丑陋的一面都会完全呈现。有些人在战争中所做的事,甚至超越了一个正常人一生会做的事。
后见之明 战争所谓何事?
“历史会随时间而被重新演译。很多时候,当中的人会再在重诉故事时迷失。”(History gets reinterpreted as time goes on. Many times, the participants are lost in the retelling of the story.)这是著名美国太空人Buzz Aldrin的一句话。
我们应该在终战纪念日(15/8)、香港重光纪念日(30/8),还是抗战胜利纪念日(3/9),甚至和平纪念日(11/11)去悼念这些死难者呢?还是这一切争拗都不重要?当权者一定会把握书写历史的权力,但我们能否不要掉入其论述当中,而从多个视角自行批判疏理?
成王败寇、民族主义、后见之明,往往成为我们看待事情的桎梏。若我们把这块视角拼图越砌越大,看待历史,尤其战争的时候,或许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导演Craig如是说:“仅从一个意识形态去讲(历史)十分危险,因为所有事都是建构出来的。当年岁日增,你会发现事情并非绝对,有太多灰色地带。但人类看世界,总想自己是对的。”
【香港重光】战争的视角拼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