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战争的视角拼图——“被港独”的“爱国青年”
“许鞍华居然拍主旋律电影!”“只有邓寇克,哪有大行动?”提起二战,很多人脑海马上浮现《雷霆伞兵》等枪林弹雨大场面。近日几部有关二战电影接二连三上演,转而刻划战争大时代小人物。抛开战争刻板印象,却惹来两极评价。我们选取了五个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如果纯粹从政治背景出发,几个故事都有点自相矛盾。成王败寇,或受后世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令人容易先入为主地作价值判断。让我们抛开桎梏,一起跟从他们的视角,听听他们的故事,尝试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战争拼图。
“有时真的哭笑不得。”21岁军事迷余晓桦(Victor),自小看八一(解放军)制片厂电影长大,却曾因在闹市穿着二战英式军服纪念香港保卫战,被左报写成“港独军队”一份子。半年后轮候解放军辽宁舰访港门票的兴奋样子,又被多家传媒描绘为“爱国青年”。战争、军事,表里皆与政治密不可分;对没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当中意识形态,可能没大家想像中非黑即白。
Victor背著现役解放军迷彩背包,带记者到他的迷你仓。打开仓门,一边是二战英军、国军装备,另一边却是现役解放军装备,看起来十分“政治不正确”。他却反驳,战争时情况混乱,时人拿起甚么就用甚么,不应从装备判别其政治立场。何况对他而言,只是兴趣而已。
“我们现在看一场战争的时候,很多人都著眼于功劳谁属。”访问中,Victor不时流露“不论国共,都是中国人,都是保卫国家”的国族热血;但分析现实政治矛盾时,却又能冷静指出征结──当我们纪念为这片土地牺牲的人时,不应执著他们的国籍、党派甚至政治理念为何:“今日在西湾国殇纪念坟场,很多(安息者)甚至连中文都不会,那我们一定把他们当作外人?其实不然。”
记者问他如有机会会否当兵,Victor有点凝重:“这个问题我真的有想过…”但他始终不愿正面回答。九七以后,香港人无法参军,解放军又是党的军队。这个问题好比“我的志愿”,在今日却变得政治敏感,容易被人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