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战争的视角拼图——战后成长的老爱国

撰文: 王靖媛
出版:更新:

“许鞍华居然拍主旋律电影!”“只有邓寇克,哪有大行动?”提起二战,很多人脑海马上浮现《雷霆伞兵》等枪林弹雨大场面。近日几部有关二战电影接二连三上演,转而刻划战争大时代小人物。抛开战争刻板印象,却惹来两极评价。我们选取了五个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如果纯粹从政治背景出发,几个故事都有点自相矛盾。成王败寇,或受后世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令人容易先入为主地作价值判断。让我们抛开桎梏,一起跟从他们的视角,听听他们的故事,尝试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战争拼图。

“他的事迹连日军也很敬佩,当时攻上山头的日军队长,拿了一张军毡将其遗体包好埋葬,还立了一块木牌纪念。”说的是香港保卫战时,加拿大指挥官罗逊准将牺牲的故事。不少纪念抗战的人,都一面倒对当年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但这个故事出自吴军捷口中,更让人反思民族主义的既有想法。

现任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吴军捷,曾于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一直致力在港推广抗战史爱国教育。“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原名为“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由一群东江纵队后人组成。记者劈头问道为何改名,吴军捷无丝毫尴尬,直接道出原委。

“香港有所谓政治因素,东江纵队由共产党领导,但香港的抗战除共产党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很多所谓爱国团体,纪念抗战都只谈东江纵队,有很多人就不是太‘buy’(认同)这回事。”今日他们举办抗战纪念展,亦有提及国民党、英军、美军等力量,甚至曾安排一比一美军P40战机模型来港展览。当然,“东江纵队勇救飞虎队员”等事迹,仍然是每年的展览重点。

“我记得后生的时候,曾经有段时间都很冲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常嚷着要打仗,每个人都说要打,不怕第三次世界大战。我父亲讲了一句:‘你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不知道打仗有多惨,不要轻然说打仗!’因为他们都曾遭战火连累,亲眼目睹战友中弹死去……”

吴军捷的祖母和父亲曾被日军拉到启德机场“揼石仔”,有日回家时发现姑姑饿死家中。吴父后来到餐厅做工,总会在日本人的咖啡中吐口水。及至十八、九岁,父亲听闻东江那裹有游撃队,终按捺不住投身其中;叔父则加入了国民党的游撃队。战后,吴父因曾参加东江纵队,有“地方主义情绪”,在政治运动中受到牵连。

+10

【香港重光】战争的视角拼图系列:

“被港独”的“爱国青年”

经历战争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