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田共融】一间村校四个种族女孩:活在香港才有自由立志当韩星
Saher来自巴基斯坦、Pipi来自尼泊尔、Haashira来自印度、Mimi来自东莞;她们4人聊天时,英文、乌都语、广东话、普通话满天飞。
她们在锦田的通德学校遇上,互相陪伴渡过了小学成长岁月。Saher坦言小一刚来港上学时,因不会说中文,曾感孤独及被歧视;但6年时间过去,她们都变成了一起玩乐、绘画、分享稚嫩梦想的朋友。过去一年,她们合作共同创作了一本绘本,内容虽然天马行空,却是以Pipi想成为韩国歌手的梦想为蓝本。成人听来是不切实际,但这些都是小女孩对未来和世界最美好的想像。“最少我可想想未来做甚么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结婚生小孩!”
锦田村校——一个小联合国
在锦田的乡村景色间穿梭,仿似走进小联合国。一张张南亚裔的脸孔掠过,耳边传来乌都语、英文、普通话、客家话、广东话⋯⋯
而锦田通德学校正是此区的一个小缩影,该校候任校长黄伟立表示,应届小六毕业生中,约三分之一是少数族裔人士如尼泊尔裔、巴基斯坦裔、菲律宾裔;三分之一是新移民或双非学童;三分之一是本地生。“我们没有刻意收不同背景的学生,只是学校如有学位空缺、又遇有家长敲门指其子女没书读,我们经考虑后就会招收该名适龄学童为学生。”
Saher、Pipi、Haashira及Mimi就是该校的其中4名应届毕业生。Mimi不欲提起自己的家庭背景,只说自己小时候已多次来港,至小二时正式成为通德学校的学生。Saher及Haashira均是在4、5岁时自家乡来港定居。3名女生均表示,喜欢香港更胜家乡。“香港的交通工具更方便快捷干净、治安更好、又有更多社区资源如民间社区中心可供消磨时间。”
因通德学校是村校,每级只有一班,即是4名女孩已成为同班同学最少5年。Saher坦言小一下学期刚成为插班生时,因不会说中文,无法与华人同学一同游玩,曾感孤独及被歧视。多年过去,Saher的中文水平进步不少,现时校内活动自行分组时,也会与华人Mimi同组,她们亦曾结伴到附近公园游玩。Mimi和Haashira老友鬼鬼,访问结束后更坚持要和对方结伴离开。
如果毕业后可以不嫁人……
Pipi在港出生,她认为自己是香港人。她从未曾踏足尼泊尔,对“家乡”的印象全来自电视,只是一个遥远的国家。此外Pipi可能更喜欢另一个国家——韩国,她的“志愿”是成为韩流歌手。“现正学习唱歌,大学想入读音乐系。”而对于即将来临的中学生活,她期望能在学校学习到跳舞及演奏乐器。
以Pipi的“志愿”为蓝本,她们4人在过去1年共同创作了一本绘本,描写对未来的想像。故事情节最后还出现一条“魔法裙子”,原来灵感是来自Saher想成为时装设计师。但两名女孩均表示,父母期望她们成为医生,会先努力读书;若做不成医生才会再以兴趣出发,选择职业。总而言之,她们一定不会像在尼泊尔或巴基斯坦的堂表姊妹那样,早早结婚相夫教子。Saher:“在巴基斯坦女性没工作机会,十多岁就要嫁人。但我是香港人,读完书一定会先工作,可能廿多卅岁才结婚吧。”
她们和其他同班同学所创作的绘本现正展出,欢迎公众到场参观。
“爱的启蒙”艺术教育先导计划作品展
地点:锦田青年汇动馆
日期:2017年7月12至24日
开放时间:星期四至六 12-7pm(公众假期休息除外)
*此计划由“全人艺动”策划,并由“阳光文化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