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越欧亚】单车青年忆青海大逆风  “车速刚好够看一个城市”

撰文: 何洁泓
出版:更新:

两个24岁的香港青年,本月底将离港至少一年,以单车旅行走遍14个国家,从香港踩单车到荷兰。平时放假去数天自由行,也总有吵架机会。何况今次是长达一年、或会在异地遇险和面临山穷水尽的单车旅行。两个人在外讲求默契,这对结伴去过数次单车旅行、曾遇上大逆风仍能彼此照顾的男生,静静期待即将出发在充满变数的路上。
这次出发,他们会在facebook持续上载故事,以种种相遇而温热的情感流动鼓励还没出发的人。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梦想,而最后都可以得到认同。因此期望回港后成立“单车旅行基金”,为碍于工作捆绑、储不够钱,未能有勇气和条件出走的人提供资源和资讯,推大家一把,狠狠把梦变为人生确切走过的轨迹。

上集:【1.6万公里】港青踩车横跨14国 筹旅费打三份工:发梦要用力

青海遇大逆风 一人一公里为对方“破风”

达达和雨顺是带有目标地出发的,但先要有彼此能经得起风浪的感情。为了准备一年之旅,去年八月,他们来到青海湖,练习相处的默契、挑战对方所能包容的限度。

他们到过中国的青海湖,尝试高海拔与带住完整装备上路,为一年之旅作个热身。那次他们遇上大逆风。去年炎夏,早上十时,他们在藏族自治州海拔3250米的江西沟,想骑单车到黑马河,直达有“中国天空之镜”之称的茶卡盐湖。离开旅馆后随即遇上迎面大风,气温骤降至十度,他们仅穿了保暖内衣、透气的运动衫和不保暖的挡风褛。沙子往镜片与面罩大力刮过来,平日一小时19-20公里的车速,那天跌至个位数,寸步难移。与他们同在旅舍出发的大叔抵受不了,道声再见,中途折返旅馆,山路了无人烟,目测之处,剩他两个。

达达好胜,时常踩在前面,作探路姿态,雨顺见他“踩到只狗”般,发现不对劲,便硬住头皮爬头替他“破风”,一人一公里带头为彼此挡风,两小时的车程,最后花了四小时逆风前行,在黑马河赶上一班出租车,终能看到映照高空、布满雪白结晶的茶卡盐湖。每当来到排除艰难才能看到的风景,虽一身尘埃,他们份外珍惜。

在他们看来,若想去看独一无二的世界,就得花尽力气,才会有最难忘的满足感。达达认为,单车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以至与世界的沟通。(卢翊铭摄)
+5

第二天中午,他们肚饿,沿途却没餐馆,过了个多小时也是寂静无人,这时达达突然看到一个当地人的蒙古包,外面脱落的生锈牌子写上“肉包子”,便冲过去敲门,老妇人伸出头来,折回冰箱拿出一个冷冻而稍有异味的肉包子。雨顺见势唯腼腆说:“我不饿”。后来他们在“鸡同鸭讲”之下,听到老妇说近似“炒面”的发音,便进去吃面。怎料她跪在桌子旁吃力张罗,拿出面粉、锅子、黄糖和水,起劲地把材料搓在一起,成了一大团黄色粉团,没有煮过,却热情地请他们吃。

当时他们心想:“以为是炒面,现在不知是什么食物,她很有礼地跪下又帮我们添茶,不好意思不吃”。当刻达达双手都是修理单车时沾上的机油,清水洗不掉,唯有伸出“黑鼆鼆”的手抓来吃。雨顺傻气地忆述:“他随性直率,手很污糟却在整个粉团摵来摵去,我当时没好气说:‘一人一半,你只碰你的部份好不好?’”。

他们后来知道那道菜叫“糌粃”。一个蒙古包、一个言语不通的老妇、两个饿到不能的青年、一双污黑的手,成了脑海中充满异地风情的一幕。

未来一年,他们将遇上沙尘滚滚的荒野与公路,在多变难料的世间日夜相对,达达说:“我们都有心理准备,可能久了会渐渐没了旅行的感觉,日复日起床、踩单车然后睡觉。唯提醒自己深信单车是最贴地、能够细致走进当地的方式。”(卢翊铭摄)

单车不快不慢 速度刚好看一座城市

二人疯狂爱上单车的原因,是它的速度不快不慢,刚刚好够看一个城市。骑单车的人,不用坐行驶主要公路的旅游巴士、走在被规划出来的路线,车手可以随意在第一或二个路口转个弯,走进小街窄巷,把日常细致的景物尽收眼底,微探城市。

雨顺想起数年前从台湾富里到池上的旅程,到了某个瞬间,意识自己慢慢进入一望无际的稻田,“没有预料前方就是稻田,直到看到串串光影打落田野,风吹过时光影会跃动,像一场偶遇,让我专注细看。如果当时坐铁路,可能我在吃便当或睡着了。”

达达想起踩单车与人变得接近的经验,“在单车上,你的感官会放大,专注望向周遭,看路面状况也看人。有次踩到身水身汗,等过马路的人笑笑望住我说:“哗踩去边呀?”,当刻就四目交头打个招呼。不论空间或距离上、不论你打招呼与否,单车让我感到与人好接近。”

即将出发,面对多变难料的旅程,达达望住雨顺说:“无论有多辛苦,都要互相‘屌住屌住’(撑住)”。(卢翊铭摄)

单车是对身体的对话 重夺自主生活

在他们看来,若想去看独一无二的世界,就得花尽力气,才会有最难忘的满足感。达达认为,单车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以至与世界的沟通。“单车旅行的途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前一后,每当看到不同人事,脑海就在思考。路上,你会很熟悉自己的身体,感到呼吸、汗水、心跳、风尘刮在脸上的感觉、自己决定去哪的即时反应。”

这种理解身体原始机能的感觉,如同抓紧一种自主性,“城市人在各种生活都太过依赖,我不想靠人。你想想,单车十分钟的路程,等巴士要十五分钟,再加数分钟车程,倒不如靠自己。踩单车最重要不是体能,而是意志,有空间靠自己的话,感觉上是夺回生活自主,那种感觉很好。”

但城市的秩序会为坚持非主流生活方式的人设一幅屏障,他们时常带单车上地铁,雨顺感受到不利单车者的规则:“港铁规定我们拆掉前轴才可上车,但拆了就要单手穿一个轮,另一只手推住难以平衡的单车,结果更易撞到人。”他们去过大清早踩单车上班的“天光ride”活动,回想当时,“警察刻意开路,排场像搞场大龙凤,其实我们只是想普通地以单车上班,但却搞到如游行或大型活动。当路人觉得这场景是‘有事发生’,单车行就只如煞有介事的活动,更难让它融入日常。”

达达和雨顺是带有目标地出发的,但先要有彼此能经得起风浪的感情。为了准备一年之旅,去年八月,他们来到青海湖,练习相处的默契、挑战对方所能包容的限度。(卢翊铭摄)

开设专页“追轴生命”、回港成立“单车旅行基金”、参与倡议

单车不止是旅行的速度、也是在居住之地能让人依靠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单车是一种感受观能和理解身体的交通工具,那么有路就可以实践、当下就可以发生。

此次长征,达达和雨顺将开设facebook专页“追轴生命”,纪录旅行二三事,打破踩单车辛苦又麻烦的想法,“别人以为踩单车很累,但其实你会特别清醒,感观放大让你振奋精神,习惯了那种生理机能,单车就成为日常一部分。而且麻烦的不是单身本身,而是以主要交通工具为主轴发展的城市规划。”

达达曾在单车生活组织“Bike The Moment”兼职,推动过单车市集和城市游。然而他渐觉得自己看得不够多,如是出去看世界同时,亦期望旅程有延续的尾巴,未来参与城市规划倡议,让更多人走在生活方式更能自主的道路。如拟于回港后成立“单车旅行基金”和参与倡议工作,为不够条件却满有热情的青年提供补贴资源和单车资讯,一如“当你满有热情做一件事,总会有人在旁帮忙你”的后盾;亦同时期昐有更实在的视野和知识参与倡议工作,让香港终能成为有利单车者的城市。

为储旅费而炒散日睡四小时、未出发已思考如何让旅程得以延续,他们花上巨大力气发梦,并把它推向即将出发的阶段,如是当大人苦口婆心,担心他们花掉光阴,不去找工作安稳储钱时,达达会摆出“who cares”的笑容道:“我和雨顺的学科,若投身社福界,受“一笔性拨款”影响,只能做月薪万一二的活动干事。与其在一池死水的香港,不如出去看看世界,时代变了,逆向思维才有新的可能性。”

他们将以单车缓缓越过16500公里,但愿二人在野外最冷时刻想起温热的梦想;再度遇上大逆风时想起,最终回望后头,会发现原来可以靠自己走了那么多哩路。只要挨过上斜吃力的过程,一定会有落坡的快感。

二人计划开设名为“追轴生命”的facebook page,上载出发后的种种光景,纪录生活、也推动单车文化。“隐形香港”将不定期更新他们的旅程与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