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姊妹深圳跨境往九龙上学 港爸:让女儿长大后决定生活的地方
香港主权移交20年。这一代港人为了不同原因北上,譬如为工作或再觅机遇,在一河之隔的深圳生活定居,成为了深港人。他们的下一代出生于香港,成长却跨越深港两地。一对小姊妹家家和真真,白天跨境到香港上学,傍晚回深圳睡觉,一日之间经历两地生活,如此经验日积月累将成为童年记忆。深港孩子穿梭两座不同的城市,他们如何看待沿途的生活风景?
摄影、影片:吴钟坤
清晨六时多爬起床,用20分钟刷牙、梳洗、食早餐,再由妈妈驾车,6点45分到皇岗关口,自己过关、让校巴阿姨带上车,这是住在深圳福田的9岁家家和7岁真真,每天回港上学的早上。
居于深圳的香港家庭 “学习机会不应因居住地域”
校车从皇岗驶过落马洲,再经新界东北、大埔公路。一直走入市区,看到的商厦高楼愈来愈密集,40分钟后来到位于黄大仙的小学。这间浸信会天虹小学是三年前首间取录大量跨境学生的市区学校。妈妈马太当年舍近求远,让女儿来到九龙读书,全因北区有太多跨境生,学习情况不如母女所想,她说:“北区太多学生了,很多是大班40多人一起上课。而且听说过北区有些跨境生被在香港住的同学歧视。我们只是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去香港住,其他小朋友的爸妈有类似原因,令小朋友要跨境,学习不应因居住地域啊。”
她与丈夫15年前分别来到深圳另觅机遇,亦因工作在异地相遇相恋,不久就“拉埋天窗”。爸爸马先生在香港土生土长,高堂和亲戚都在港,他不时带着妻女回港与亲友聚聚。马太早年因家人在港,也在香港住上几年,大部分时间都长居大陆。两夫妻经历过中港不同生活文化,一直亦希望女儿多有这些经验,觉得女儿过关上学、与不同生活背景的同学交流相处,也是一种历练。“她们在深圳住,会讲普通话,在香港则说广东话,会多讲几种语言也是好事。”
粤普双声道 深港孩子说话“唔咸唔淡”
只是,一对小女儿如今说话口音与其他跨境生一样,同样“唔咸唔淡”。先在跨境校车上,孩子上一句广东话,下一句又说起普通话。一个同学以广东话大呼:“我有零用钱十蚊鸡!屋企仲有30块钱!”或者把普通话的书面句子直译口语:“你去过旺角未啊?我前几天去了舅父系旺角屋企喇!”。车上孩子用两种语言混杂交谈,一路嬉闹倾偈倾到落车,终于回到学校。
相关文章:港童两地穿梭读书生活 香港学校:歧视只会令教育付诸流水
学校里亦有多元的语境。家家说,老师多以广东话授课,英语科和外籍老师就讲英文。但没有老师的时候,她们与其他孩子相处,会同时出现多条语言频道。譬如围着玩游戏,有人以广东话发问,对方即以普通话回答,大家都听懂,对话没有隔阂。
但家家多一言不发地在旁观察。
老师建议女儿在家多说广东话
“其实我多数同搭校车𠮶啲人玩,因为同佢哋熟啲嘛!”两姊妹小息或饭后多找来每天的校车伴儿玩乐,偶尔几个说流利广东话的孩子加入。姐姐家家会立即“转channel”,与他们说回广东话。妹妹真真讲广东话时,就愈讲愈细声。真真撒撒娇,用普通话解释:“呜,因为很少讲(广东话)嘛,讲的时候会害羞。我是香港人呀,当然会听广东话啦,本来也会讲。可是我普通话讲得最好了,因为最简单!”
校园里两文三语,真真却觉得九个声调的广东话和复杂的英文外语,好难发音。她于是不论在香港的学校,或回到家中,也爱以普通话与人对答。妈妈与一对女儿多以普通话沟通,爸爸则用广东话,他记得:“有次见家长,有老师建议我多与她们在家中讲广东话。我话佢哋已经喺香港读书喇㖞,佢都唔讲广东话!?”老师即回应:“如果佢多讲广东话,较易打开佢社交圈子及各方面。”爸爸听罢暗忖是否有同学歧视这班跨境小朋友?“其实每次我听到这些问题,第一时间会先想是否我们心理作祟,多于本身的问题?”
边界如此接近 眼前便是深圳与香港
“我其实好想回答冇咩嘢,因为你话‘有啲嘢’多少是社会上,由人哋告诉你这有问题。但你走去问小朋友,她们(中港融合或矛盾上)一定没感觉的。”两地生活文化有差异,家家和真真却如常起床、乘车上学、放学再过关回家。在她们眼中,深圳和香港差别不大。她们说得出“过关前,海关叔叔会上校车检查”,分辨得到一些建筑和路牌是深圳或香港。但原来过关只是几分钟,经过深圳湾那道桥,眼前的便是香港。
家家说,深圳比香港大一点,“但我觉得香港都好大!好靓㖞!”。她住过外婆香港的家几个月,印象中的香港四通八达,她数得出几条港铁线的站名,由九龙湾数到太子,再由铜锣湾数到上环,连北区至屯门她都知道。她说与爸妈搭过电车,“如果爸妈得闲,就再带我搭多次叮叮!”
“听日又返学!好开心!”
在家家心中,香港不是旅游景点,而是她成长和学习的地方,老师和同学都在这儿,童年一半时间也在这城度过。平时周末假日小姊妹多留在深圳玩乐,妈妈带她俩到图书馆看书、音乐厅看歌剧,有时也去深圳版的“冒险乐园”。一个周末玩到乐而忘返,这对小姊妹在准备翌日上学的前一晚,又兴奋大叫:“好嘢!听日又返学!好开心!有得同同学玩!”。孩子此言一出,记者听毕惊讶,“喺香港读书好开心”也是近几年首次听到小学生这样说。
记者问家家喜欢香港什么,小女孩想了半天,仍说不出对这城市一种难以言喻的钟爱。妹妹真真也接着数算踏足过的香港,“湿地公园啦”、“好高好高的天际100啦”,“还有去香港很远很远的地方捉好多精灵(手机游戏Pokemon Go的精灵)!”来香港只为捉精灵?真真又多补一句:“喜欢香港呀!香港我哪儿都喜欢!”
爸妈很少刻意带女儿认识香港哪里,一直觉得去什么地方、说什么语言,应是自然而然的。
港爸:孩子跨越两地作生活观察
如今香港与中国大陆愈来愈接近,爸爸说:“别人觉得跨境生来港上学好远,其实是一个心理距离,远在它跨于两地,要过一个关口,又要面对不同面孔和文化的人。但何以不视作一种生活观察?”
孩子对一座城市的归属认同,大概由生活经验建构而成。爸爸:“我想她们观察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她们在香港上学生活,自然感受到香港人是怎样;在深圳,也自然感觉到那里的人怎样,好难由我告诉他们,要从生活上好贴切地说,两边的文化是怎样的。”
无法分割的生活经验 深港孩子的身份认同?
爸爸比喻孩子像一棵树:“我提供环境畀佢哋成长,个环境系咁㗎喇,最后生成点,我好难期待到佢哋最后系点, 一定要佢哋自己去体验𠮶个环境之下,到有一日佢哋自己去谂清楚,两个地方对佢哋嚟讲有咩意义;佢哋会一步步感觉到,再睇返自己系点样。”
马先生成为深港人15年,早已惯于穿梭两地,至今两个孩子还有更多的风景要看:“像她们这一代人,只要打破两地障碍,会发现很多已融为生活一部分,包括过关呀、搭校车返学呀。生活就这样的。”
不足十岁的孩子每天生活与成长,哪里有得玩,就是快乐的一天,终有天走得更远,就会想起这两座城市,想起自己是什么人。
下集故事:而这个香港爸爸原来是个建筑设计师,他在深圳15年,有何经历?请看:香港建筑设计师北上15年构筑别人城市 回望香港:永远无法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