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修订大维修获5%或100业主亲身投票属有效 人数较4月方案减半
大厦维修引致围标争议近年不时成为社会焦点。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今日(6日)向立法会提交文件,放宽《建筑物管理条例》的修例建议,规定平均单位作价逾3万元的“大型维修工程采购”,须有至少5%的业主或100名业主亲身投票,为有关决议“开绿灯”,较今年4月提出的至少5%或200名业主,有所放宽。
“全港业主反贪腐反围标大联盟”发言人庄荣辉批评,当局在无交代原因下,突然放宽亲身投票门槛的做法并不透明,亦有违社会关注围标的声音,忧虑当局修改草案会令外界以为政府并不重视围标情况,令屋苑围标问题继续发生。
单位需负担逾3万元便纳入“大型维修工程采购”类别
民青局建议在《建筑物管理条例》增设新采购类别,在按单位分摊工程成本后,平均作价逾3万元的工程,便会归纳入“大型维修工程采购”类别。
文件指,“大型维修工程采购”在工程规模或对业主财政影响,均牵涉重大利益,有必要规定一定数量的业主必须亲身出席会议,故规定至少有5%业主或至少100名业主亲身投票,通过有关工程决议,以保障业主的利益及减少吸潜在争议。
修例禁止接纳逾期标书及设定最低招标数目
当局又拟修例,规定在建筑物的显眼处展示招标承投文本,供业主参考,并禁止接纳逾期的投标书,以及根据采购作价,设定最低招标数目等。
建议增设“大额采购”类别 须以招标承投方式取得
规定涉及“大型维修工程采购”的会议,必须载列标明为“重要”提示,并列明大厦基金及每名业主须为该采购支付的预算金额,并要在开会后的28日内,将会议记录副本传送给所有业主,记录上的决议亦要分别记录业主亲身投票及透过委任代表投票的人数,以确保亲身投票规定已获遵从。
另外,当局又建议增设“大额采购”类别,由现时规定任何采购作价超过或相当可能超过20万元,或法团每年预算的20%,须以招标承投方式取得,后者将由每年预算,改为法团过去3年的平均件度开支款额。
文件提到,修例草案将加入过渡性条文,豁免现正进行的采购受新例限制,惟若采购工作在新例生效前已送动,但在条例生效起计3年内仍未订立合约,则会重新受新例所限制。
政府拟于周五(8日)就拟议修例刊宪,并会在下周三(13日)就草案举行首读和二读辩论。
民青局4月提出至少200名业主亲身投票
翻查资料,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今年4月已曾就拟议修例,建议将“大型维修工程”的亲身投票表决门槛定为5%或至少200名业主,换言之,虽然今次修订并无放宽出席业主的百分比,但将人数要求放宽一半,并以最低者为准。
反围标大联盟:令人觉得政府都不想管 忧难堵围标
“全港业主反贪腐反围标大联盟”发言人庄荣辉表示,当局早前的修例已偏离2017年就立法修订建议讨论的至少10%或400名业主,在打击围标的力度明显不足,但当局突然再放宽有关门槛,忧虑会向围标不法份子发出不良讯号,令外界认为“政府都唔系好管㖞”,最终难以堵截围标问题。
政府在上一次修例时解释,曾建议将法定投票人数定于20%,并要求至少10%或400名业主亲自投票,但若将门槛收紧得如此高,容易导致流会,法团亦难找到合适场地容纳数百名业主举行会议。庄荣辉指,政府今日无解释放宽亲身投票的原因,做法并不透明,强调海都楼、李郑屋邨等多个屋苑均有怀疑围标投诉,强制验楼等大维修的工程费用,“讲紧每户夹六位数嘅钱”,若业主重视有关开支,即使门槛定得较低,亦会有六七成业主出席会议,认为当局以无场地为由,拒绝收紧门槛并不合理,促请政府尽快进一步修例,收紧投票门槛。
民青局:草案增加法团运作的透明度和问责性
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及民政事务总署事隔一日后(7日)回复,表示根据《建筑物管理条例》(第344章)(《条例》),业主可亲自或透过委派代表出席业主会议。《条例》现时没有订明业主亲自投票的最低比率。
政府将于今年12月13日向立法会提交《2023年建筑物管理(修订)条例草案》(《条例草案》) 进行首读。《条例草案》规定有关“大型维修工程采购”的决议须至少有5%的业主或100名业主(以较少者为准)亲自投票通过。建议的目的是保障业主利益和减少维修工程的潜在争议。
政府早前向立法会民政及文化体育事务委员会建议的亲自投票门槛为5%的业主或200名业主。然而,不少持份者反映对单位数目较多的大厦而言,要求大量业主亲自出席或有困难,而寻找适当场地亦是一个实际的操作考虑。政府在进一步咨询持份者和平衡各方意见后,建议将门槛降低至5%的业主或100名业主。
除了上述建议外,《条例草案》亦引入多项新规定,包括要求业主立案法团(法团)管理委员会委员、经理人及其他负责采购的人士就标书进行利益申报,以及根据采购作价设定最低招标数目等,以提升大厦采购的公正性及透明度。
总体而言,《条例草案》的建议有助提升业主在法团进行“大型维修工程采购”时的参与度,以及增加法团运作的透明度和问责性。与此同时,政府不同部门和机构,包括发展局、市区重建局、香港警务处、廉政公署、香港房屋协会和民政事务总署等,亦会继续以多管齐下的策略,透过执法、宣传教育、及加强对法团和业主的支援,打击楼宇维修工程的围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