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访89名无家者 近六成曾受虐待 四成半现创伤后压力症
有关注无家者的机构联同大学进行研究,访问89名无家者,发现近六成受访者表示经历不同程度的虐待,包括肢体、情绪、精神或性虐待等,并发现四成半受访者已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
机构促政府为无家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应对创伤后压力症及其他心理问题,并提供“全人”综合性服务,包括医疗保健、社交服务、就业培训、康体活动及灵性介入等,帮助他们全面改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素。
同路舍与香港树仁大学辅导及心理学系于今年1月至7月,访问89名年龄介乎21至78岁的无家者,他们无家的时间由一年至十年不等。逾七成受访者来自香港,逾两成半来自中国内地,剩下的无家者来自其他国家。
研究员在调查中了解无家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过去经历,并根据 DSM-5 创伤后压力症检查表(PCL-5)进行评分。发现近四成半受访者符合创伤后压力症(PTSD)的阈值,即他们已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相当贴近确诊的临床要求。
结果也发现,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经历不同程度的虐待,包括肢体、情绪、精神或性虐待等,也有些受访者透露曾与家人关系欠佳,如父母离婚、被家庭成员背叛等。
此外,研究也指出,近四成受访者表示可寻求家人、朋友和社区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支援。由于面对创伤后压力症此等精神状况,如患者能够寻求生活圈子的支援和鼓励,会较容易面对此疾病,惟无家者一般的支援网络较为薄弱。
树仁大学辅导及心理学系助理教授林嫣红表示,研究反映超过六成受访者没有任何社交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创伤后压力症和无家状况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居无定所,在街上孤立无援的日子加重患者的精神压力,而创伤后压力症带来的负面影响,又令患者更难走出无家困境。
同路舍高级项目经理吴兆康表示,研究结果比起原先假设更为严峻,无家者承受过往创伤的经历加上日复日无家状态、社会污名及不同现实问题,他们的精神状态堪虞,促政府应正视无家者这个群体的症结,并给予无家者真正的理解、关心,并制定相关政策。
同路舍与树仁大学辅导及心理学系建议,政府及相关机构为无家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创伤后压力症和其他心理问题。同时,政府为无家者提供的应是“全人”综合性服务,包括医疗保健、社交服务、就业培训、康体活动及灵性介入等,帮助他们全面改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