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发现全球稀有新箱形水母物种 命名“米埔三桨水母”
本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箱形水母新物种,在2020年首次接触后,经香港浸会大学领导的团队的研究下,以及透过基因排序,发现新物种属于三桨水母科,并命名为“米埔三桨水母”。
研究人员指,该水母生活在咸淡水之间,水温要求约26至27度,与其他水母不同,拥有独特的假缘膜及触手基部。是次发现令三桨水母科的物种增至四个,相关论文已刊登于国际学术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路过虾塘意外发现新水母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湿地研究经理柯嘉敏表示,在2020年某日在饭后路过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咸淡水基围虾塘时,发现有大量水母聚集。初时只打算采集水母以了解其生活习性,但后来在基因库中未能寻找相关物种,于是在浸大领导的团队一同研究下,经分析其特征及基因排序,终确立“米埔三桨水母”。她笑指,“香港从来冇箱型水母,冇谂过喺呢度揾得到。”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介绍指,箱形水母纲属于刺胞动物门,身体呈正方形,因此一般被称为箱形水母。虽然牠们只属于刺胞动物门中的一个小组群,但由于毒性极高,因此在热带水域广为人知,甚至澳大利亚的海滩上设有警告牌。根据纪录,由1884至2021年估计有64人死于箱形水母螫伤。
▼“米埔三桨水母”介绍▼
拥独特假缘膜及触手基部
“米埔三桨水母”身体透明,没有颜色,平均体宽1.5厘米,身体有四只角,每只角均连接三条每条长约10厘米的触手,相信用作捕食水体中细小的浮游甲壳类动物。触手基部各有一个扁平的桨状结构,犹如一支船桨,可在收缩身体时产生强大推力,因此较其他水母速度更快。
箱形水母另一项特征,在于其伞面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的假缘膜,为一块具有很多环状肌及可收缩伞口的薄膜。假缘膜内有通入伞状体内的水管。米埔三桨水母的假缘膜水管有多条分支,与同属的物种有所不同。
米埔三桨水母适合在咸淡水之间生存
海洋公园助理动物护理专员张雅静表示,由2021年5月开始饲养“米埔三桨水母”,由于并无任何资料可作参考,只能根据文献尝试找出最适合培养环境。最终发现该水母需要的盐度为17,大概在于咸淡水之间,相比水母普遍需要的盐度33低;需求的水温则较高,约为26至27度。
初时发现塘内有300至400只栖息 后减至数十只
邱建文又指,“米埔三桨水母”仅在米埔发现,但基围虾塘透过潮汐通道与河口连接,相信亦分布在于珠江口附近海域。他并认为,米埔已是本港被深入研究的地区,因此新水母的发现,反映香港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柯嘉敏则表示,该水母最少在米埔四个基围虾塘生活,2020年刚发现时数量最多,塘内估计有300至400只,后来则减至数十只,原因未明。问到为何数量有所减少,以及北区都会区会否影响其生存。她则回应“反而点解第一年咁多?”,并强调暂时对该水母的生态知识仍不足,认为若在米埔以外的地方发现,保育则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