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于香港水域发现三个新珊瑚物种 绿壁筒星珊瑚更料香港独有

撰文: 黄金棋 郑嘉惠
出版:更新:

香港浸会大学今日(7日)公布,在香港水域发现三个石珊瑚新物种,并将三个物种命名为“树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绿壁筒星珊瑚”。
浸大表示,三个物种未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发现。而样本是浸大研究团队在宋岗和横澜岛一带的香港东部水域,进行有关海蛞蝓侵食珊瑚的调查时所采集。今次发现三个的珊瑚新种,全部属于“筒星珊瑚属”,而该种类的已知物种数目,由七个增加至10个。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表示,新发现的三种珊瑚是根据其型态及颜色命名,而新种皆属于非造礁珊瑚,体内没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共生藻类,并栖息于 10 至 30 米较深的海底,会利用触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动物。

其中一个新发现的物种为树型筒星珊瑚(Tubastraea dendroida),邱表示该物种与大多数太阳珊瑚一样,呈典型的鲜橙色。不过其形状有别于大多数同属珊瑚生长成团状,这个新种拥有树状结构,珊瑚群体的主干由底部延伸至尖端,故团队命名为“dendroida”(树状之拉丁文)。

另一新发现的物种为紫肉筒星珊瑚(Tubastraea violacea),其珊瑚体被一层薄薄的淡紫色组织覆盖,其珊瑚虫的体壁组织和骨骼都呈紫色,因此被命名为“紫肉”筒星珊瑚。邱解释该物种拥有黄色的触手,珊瑚体有厚壁。研究团队比对公开数据库的DNA序列,发现这新种珊瑚还有机会存在其他颜色,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可能存在黄色的变体。

绿壁筒星珊瑚已知栖息地暂只有香港

最后一种新发现的物种是绿壁筒星珊瑚(Tubastraea chloromura)。该物种拥有橄榄绿色的精细骨骼壁,围绕口部四周长有一圈黄色的触手,故被命名为“chloromura”,当中“chloro”和“murus”的意思分别为拉丁文的“绿”和“壁”。

邱建文解释,根据公开数据库的珊瑚基因序列纪录,估计“树型筒星珊瑚”和“紫肉筒星珊瑚”有可能分布于日本和西太平洋。然而,“绿壁筒星珊瑚”现时已知的栖息地暂时只有香港水域。

发现新珊瑚过程“纯属意外”

研究团队成员、浸大研究生姚景峰表示,发现新珊瑚的过程纯属意外。他解释,当时因为要寻找食珊瑚的海蝓鱼,因而采集珊瑚,后来发现找不到收集到的珊瑚物种资料,研究下发现竟是新物种:“一望就觉得这种珊瑚之前好像没有见过,想看一看是否另一种颜色,或是新品种,故采集样本回实验室研究。”

这次的新发现,距离研究团队上次发布的新珊瑚物种,只有不足一年时间。邱建文认为,本港水域接连发现新珊瑚物种,意味香港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姚景峰说,“其实身边的潜水朋友也表示有见过这些珊瑚,但只是拍下就算,没有学术研究记录。”他希望潜水的市民,如果遇到少见的物种,可以电邮到渔护署发表,或者电邮到各大学研究所,“可能只是拍下丶提供地方给我们已足够。”

香港浸会大学今日(7日)公布,在香港水域发现三个石珊瑚新物种。(黄金棋摄)

三种新珊瑚在水深10多米以下位置栖息

至于新发现的珊瑚分布位置,姚景峰指,三种珊瑚主要在东面深水位置栖息,估计因水质相对较好。他又表示,根据其野外调查的经验,认为三种新珊瑚亦比较罕有。

邱建文则呼吁,由于这些珊瑚水深10多米以下位置栖息,市民如想见识这些珊瑚,潜水时需注意安全及留意水流,如非专业潜水员就不要冒险,而在香港采集珊瑚,也须得到渔护署许可,“不要见到就采集,拍照就无问题啦。”